第3章 初次认识60年代家人
知道,虽然自已拥有系统空间,但在1960年代,直接使用超前知识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转天早晨,天际那一缕深蓝彻底淡去,呈现出清晨阳光照耀下特有的通透色彩,伴随着初升的朝霞,无边绚烂,李大宝决定带着弟弟妹妹出去转转。
王小军兴奋地像只小马驹,一边走一边不停地拍着李大宝的背:“大哥,你真厉害!把我们家的鸡蛋给弄下来了。”
“小军,别拍了,再拍你大哥都要散架了。”李大宝笑着摸了摸王小军的头。
王小军嘿嘿直笑:“大哥,我们知道了,大哥你简直是我们家的大英雄!”
“大…哥哥,真厉害,哥哥…坏坏”李小雅呼哧呼哧的走来
王小军不服气地说:“我这是真心的,谁叫我大哥这么厉害呢!”
李大宝哈哈大笑,觉得这个弟弟真是个马屁精。
三人路过供销社,李大宝看到供销社门口贴着一张告示:“本月粮食、副食品,凭票购买,限量供应。”
1955年,京城市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按定量发放北京市粮票,凭票购粮。
京城市人民委员会颁布的关于《京城市实现“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的实施细则》,当时,一个特殊重L力劳动者(特殊重L力劳动者指的是矿井工人、筑路铺轨工等行业人员)一个月的供粮标准是60斤,一个普通居民一个月的口粮标准是28斤。
1959年以后,京城粮食调入发生困难,一度出现库存用粮不够维持6天需求的紧急状态。
为此粮食定量依年龄大小,婴儿3斤、少儿6斤、儿童8斤,成人21斤不等。
此外还因身份不通,指标各异。其中面粉供应占总定量20%,大米占10%,其余供应粗粮:玉米面、白薯干、高粱面、鲜白薯等等。
因此这个时侯的粮食那是相当之金贵,一是工资水平一般,二是家庭人口多,三是所有物资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四是大部分家庭中的各类票据都不充裕。
李大宝心想:“在这个没有超市的小卖部、什么都凭票供应的年代,要吃点好的真不容易。”
供销社的副主任兼临时售货员赵大妈正忙得不可开交,看到李大宝过来,笑着招呼:“大宝,今天带弟弟妹妹出来转转?”
“赵大妈,有没有什么便宜点实惠点东西推荐?”李大宝点点头。
赵大妈一拍脑袋:“哎呀,今儿刚到了一批新鲜的红薯,可惜都是凭票供应的,你有票,有钱吗?”
李大宝机灵的脑袋瓜一转心想:“这粮票副食品票倒是个难题,钱更是难上加难。”
聪明的脑袋瓜灵机一动,笑着说:“赵大妈,您看,我帮您把这红薯搬到后面的仓库吧,您看能不能意思意思给我点红薯让我弟弟妹妹试试味道?”
“你这小子,真会过日子,看你小子平时也不错,行吧,活儿干得好,我就给你多照顾点。”赵大妈笑着说。
李大宝撸起袖子,一阵忙活,把红薯搬得整整齐齐。
赵大妈记意地点点头,塞给他几块摔碎了的红薯:“拿去,别让你爹知道了。”
“大哥,真有你的!”王小军高兴得跳了起来。
回到家里,李大宝把红薯交给王婉柔:“王姨,今天有红薯吃了。”
王婉柔惊讶地看着李大宝:“大宝,你这是哪里来的红薯?”
李大宝笑着说:“今天帮赵大妈搬了点货,她给的奖励。”
“大宝,你这小子,真有办法。”李志刚听了,也忍不住笑了。
“爹,明天我想回乡下看看爷爷奶奶他们,有一段时间没见了,怪想他们的。”李大宝望着李志刚说道。
王婉柔看着李大宝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