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暴雨前的古建筑工地
天还未亮,古旧的砖瓦间已经响起了清脆的敲击声。这是一座建于清末的老宅,历经百年风雨,终于迎来了它的新生。
齐木雨蹲在脚手架上,专注地检查着刚修复完的屋檐。指尖轻轻掠过砖面的纹理,百年老砖的质地温润而厚重,仿佛诉说着悠长的岁月。青灰色的砖面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泽,每一道沟壑,每一处纹路,都仿佛是时光刻下的印记。修复古建筑是一项精细的工作,需要耐心、专注,还有一颗敬畏的心。
"小王,这里要轻一点,再轻一点。"他低声指导着旁边的年轻工人,"老砖的釉面已经很脆弱了,要用最温柔的力道。像这样......"说着,他示范性地取出工具,动作轻柔得如通在抚摸一件珍宝。年轻工人认真地点头,学着他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处理着砖面。
晨光渐渐洒落在这座百年老宅上,勾勒出典型的江南园林轮廓。飞檐翘角间雕刻精美,虽然略显破旧,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风采。临水的游廊上,木构架精巧的榫卯结构见证着古人的智慧。庭院深处,斑驳的影壁上青苔密布,却更显岁月沧桑之美。
木雨从皮质公文包里取出笔记本,这是他六年前开始记录的第一本修复笔记,如今已经用了大半。他翻开略显泛黄的纸页,仔细记录着今天的工作进展:
"东厢房屋檐修复工程第四天。青瓦铺设已完成80%,使用传统烧制手法的新瓦,纹理、颜色与原物匹配度良好。工匠老余家的砖瓦作坊果然有传承,新烧制的瓦片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质感,又在耐久性上有所提升。木构架榫卯加固完成,白蚁防治和防腐处理达标。雕花构件保留95%原貌,局部修补已完成......"
他的笔记工整而详实,不时配以手绘草图。从屋檐的剖面到雕花的细节,每一笔都透着专业与严谨。本子上密密麻麻写记了修复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有对传统工艺的钻研,也有对新技术应用的探索。这是他的习惯——将所有经验都认真记录下来,为的是让这些濒临消逝的古老工艺得以延续。
抬头看了看天色,木雨从工具箱里取出一个小巧的温度计和湿度计。"今天气温适中,湿度偏高,"他自言自语地记录着,"需要注意木构件的含水率变化......"作为一名专业的古建筑修复师,他深知环境变化对修复工程的影响。
"木师傅!"一个略显急切的声音传来,打断了他的思绪。一位年轻工人正指着屋檐下方的木雕,脸上带着几分为难,"您看这处角梁的雕花,要不要再精修一下?表面有些开裂......"
木雨起身,几步跨到工人身边。他微微俯身,目光专注地扫过那片雕花,修长的手指在纹路上轻轻抚过。这是一片牡丹纹样的木雕,虽然有些磨损和开裂,却依然能看出当年匠人精湛的手艺。
"这是原物,虽然有些磨损,但包浆很好。"他轻声说道,眼神中流露出对古物的敬意,"你看这个纹样的刀法,这是清代典型的留白技法。老物件的价值不在于完美,而在于它承载的时光和工艺。这处只需加固,尽量保持原貌。"
说着,他耐心地向工人讲解起修复的理念。谈到专业问题时,他的声音虽然依然温和,却多了几分不容置疑的权威。"修旧如旧"不仅是一个原则,更是对传统的尊重。这些年来,他见过太多因为过度修复而失去原真性的古建筑,所以对待每一处细节都格外谨慎。
正说着,一阵闷雷自远方滚来。木雨抬头望去,原本晴朗的天空不知何时笼罩了一层铅云。潮湿的空气裹挟着泥土的气息,预示着一场暴雨的临近。树梢的叶子无风自动,远处的天际线已经模糊在一片灰蒙蒙中。
又是一声雷响,这次近了许多,在老宅的上空久久回荡。院中老槐树的枝叶开始剧烈摇晃,落叶纷纷扬扬地飘落。木雨看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