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布施粟米粥,桓公第二年
们前程。”
“以史为鉴,看来很有必要。”
紧接着,又过了一段时日。
在夏天四月的时候,这华父督,从宋国,取来了这郜国的大鼎。
戊申的时候,又把鼎搬入了太庙。
这一系列做法,自然是不合乎周礼的。
于是乎,臧哀伯因为这件事情,便向时任鲁国的国君鲁桓公进谏说。
“作为百姓的君王,应该宣扬美德,杜绝邪恶的行为,以此为准则作为百官的示范。”
“如果这样做了,还担心仍然会有过失的话,那也只好宣扬美德了。”
“通过这种方式,用以教育子孙后代。”
“卑臣想,这是再好不过了。”
“因此,太庙用茅草盖顶,玉辂用蒲草席做垫子,肉汁不用全五味来调和,供奉祭祀所用的米不经过细细的舂捣。”
“如此做来,这是为了表明节俭。”
“礼服、礼帽、蔽膝、玉笏、革带、裙子、绑腿、鞋子、横簪、瑱绳、纽带、冕布。”
“这些衣着服饰以及装饰品,都是为了表明法度。”
“而玉器所用的垫子、配刀所用的装饰,衣带、飘带、旗帜及马胸前的装饰品。”
“这些东西,都是为了表明等级尊卑。”
“衣服上所绘制的火、龙及图案,这是为了表明文饰高下。”
“五色,象征天地四方。”
“这么做,是为了表明器物的色彩。”
“钖、鸾、和、铃…”
“这些乐器,是为了表明声音。”
“旗上的日月星辰以及其他各种形象,这些行为是为了表明光彩。”
“行为的准则应当是节俭而有法度,升降有一定的程度。”
“以花纹和物色来作为标志,以声音与光彩来发扬它。”
“通过这么做,以此来向各级官吏做明显的表示。”
“这么做的话,各级官吏才会警戒畏惧,不敢违反纪律。”
“如今…却有大臣抛弃德行而树立邪恶,把人家贿赂的器物放在太庙里。”
“同时,公然的将它显示在各级官员面前。”
“各级官员,如果跟着他学坏会怎么样?”
“而我们这些制定法度的人,又怎么能去责备他们呢?”
“一个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员行为不正。”
“官员的美德的丧失,是由于受宠而贿赂公然进行。”
“把郜鼎放在太庙里,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受贿吗?”
“周武王战胜殷商,把九鼎迁移到雒邑,尚且有义士对他非难,指着他的鼻头责备他。”
“更何况现在,把表明违法叛乱的贿赂得来的器物放在太庙里,这又怎么能行呢?”
介于此,在一旁围观着的王嘉,也有自己的观点。
“其实,法律才是约束人们最主要的东西。”
“而道德,则更多的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德法相依,天下才能太平。”
“至于这道德,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制定的法度肯定不一样,内容上也会有或大或小的变化。”
“但是最重要的事情不在于它的外在形式,而在于人们是否能够让这些礼法牢记于心,并且严格遵循他们行事,外化于形。”
“这样一来,其实…那些‘繁文缛节’的礼法,就显得没有那么太重要了。”
“如果礼法修饰的过于复杂化,对于其本身的推行以及教化的效果,实际上都会大打折扣。”
“并且,还会滋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产生一系列的阻力。”
“所以,如果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