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72章 西川之主
不便携带的战利品便会贩卖给这些商人。

    这本来是件不错的事情,只是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加上各军军纪渐渐败坏,便是随军商人都有被抢的风险,于是许多随军商人便都纷纷转行了。

    以陇右军的军纪,成立这样的商队倒也不怕有人会抢东西,而且他们还能为军队解决部分补给问题,倒是可以施行试试。

    “我等领命!”高进达等人先后作揖应下,而这时也到了饭点。

    解散的钟声作响,刘继隆等人各自拿着碗,打了饭菜后去往牙门坐下。

    待吃饱喝足,刘继隆才继续询问起了陇右军的后勤事宜。

    总的来说,陇右都护府治下有大大小小四十二处牧监,每处牧监包括牧马、牧羊,包山养鸡、养猪等养殖事物。

    养殖牲畜这种事情并不少见,从先秦开始,便有王室圈地养殖家禽或牛羊来供王室解决口腹之欲。

    到了汉代,民间也开始出现圈养,而北魏时期的圈养法也完全成熟了,圈养技术的成熟也为大规模养殖提供了必要条件。

    贾思勰在写齐民要术时,就曾具体分析过散养和圈养的利弊。

    他反对任之树林的散养,提倡圈养,本质上是为了速肥,这种与单纯为了自己吃已经不同了,主要是用来贩卖给百姓。

    所以在他书中,有从选种到育肥再到做饲料等多方位的讲解,简直就是在教导百姓应该如何圈养家禽来发家致富。

    也正因如此,南朝时期便有不少百姓通过专门圈养家禽,专门养鸡卖鸡蛋致富,从而发展成为庶族的例子。

    陇右的牧监养殖家禽并不稀奇,比较稀奇的是陇右的养猪场。

    昔年整个河陇地区凑不齐三千头猪,而今十几年过去,陇右大小四十二处牧监治下的肉猪,便不下三万头。

    这还是官营,专供衙门和军队食用的数量,民间的肉猪数量则更多,说是五倍也毫不夸张。

    不过相较于陇右一百二十万的百姓数量,这点肉猪数量还不够看。

    哪怕陇右的土地矛盾近乎没有,生活十分富足,但百姓买肉也仍旧需要思量再三。

    一亩土地的产出,经过交税后,所能留下的不过七十余斤粮食。

    这点粮食,若是贩卖衙门去买猪肉,最多也就能买七八斤肉罢了。

    普通的陇右农户,一年耕种下来,保留口粮之后,一家五口顶多能吃三四十斤肉,平均下来每个人每年所能吃到的肉食,也不过七八斤罢了。

    不过得益于地广人稀,野物倒也还算充足,加上陇右不禁弓箭,而且陇右民风彪悍,所以自行打猎吃肉的并不少。

    若是换做河北、河南、淮南这种人口稠密的地方,别说打猎物,就是挖野菜都不见得有份。

    不管是哪个时代都有“贫富”差距,陇右背靠丝路,相当于后世的特区,吃的过得自然就要好上许多。

    不过等到二三百年后气温下降,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主流,那陇右也只有渐渐没落的下场,而江南与岭南将会快速崛起。

    想到这些,刘继隆不免有些唏嘘,毕竟陇右是他这一世的故乡。

    只是转念一想,因为自己的存在,西夏与两宋及后世的历史都会消失。

    陇右不会再因为宋夏的拉锯战而变得荒凉,而是会比历史上多出数十上百年的太平日子,那最后的结果也就难说了。

    明代因为蒙古屠西夏,加上西夏党项化汉人的原因,没有足够的人口对西域进行辐射,但自己不会有这种烦恼,这也算好事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在众人吃饱喝足后向外走去。

    不多时,众人便离开了军营,前往了都护府衙门。

    军营外,陇右的百姓正在已经播种结束的田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归义非唐简介 >归义非唐目录 > 第372章 西川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