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兵进巴蜀(万字大章)
县衙中,由于县内官军撤离匆忙,衙门中的各类文册都还在。
他让人清点好后,摆到了主位上,他则是开始翻阅,查看昌明县的情况。
与此同时,张昶、耿明和斛斯光则是离开衙门,严盯纪律去了。
两刻钟后,随军庖厨做好了热腾腾的饭菜,刘继隆则是一边吃,一边翻看昌明县的文册。
吃完饭后,他便大概了解了昌明县的情况。
县内的图籍都是会昌年间的图籍了,大概率是李德裕治蜀时,曾经下令丈量过田地,清点过人口。
不过县内的文册有两套,一套还是抄旧元和年间的图籍,一套则是会昌年间清点的图籍。
前者估计是用来糊弄州、道衙门的,后者才是用来治理昌明县的。
看似没有问题,但元和年间蜀中经历了“刘辟之乱”,东川与西川交界的州县人口凋敝,土地荒芜。
后续经过几十年治理,这些州县才渐渐恢复了人口和耕地。
例如刘继隆手中的这两套文册,给朝廷看的那本抄旧文册中,昌明县仅有四千余户,二万三千余口,十二万四千余亩耕地。
后者用来治理昌明县的文册中,昌明县却有六千八百余户,三万四千余口,十八万七千余亩耕地。
两本文册间的数据差,足够隐匿数千贯的赋税。
昌明县还算是富庶的县城,若是连昌明都这么做,其他贫苦的县城则更不用说了。
不过后者的图籍,估计也早早就失真了。
别的不提,单说陇右这些年不断从剑南道和山南西道招抚人口,就能得知这些地方人口流失有多严重。
刚才刘继隆率军从江油关南下时,沿途见到不少无人村落和抛荒田地,那些田地肥沃,若是百姓能安居乐业,怎么可能舍得抛荒。
想到这里,刘继隆合上文册,随后召来了张昶。
“节帅!”
当张昶走入县衙,刘继隆当即说道:“传信给高长史,令其先派二百官员,三千直白南下绵州。”
“开春后,再将伤残的将领和经历过下乡的大学学子送到绵州来,方便我们从中选拔出有品秩的官员和无品秩的直白。”
经过这些年的潜心发展和人才积累,陇右都护府治下的品秩官员多达一千七百余人,流外直白八千五百余人。
原本陇右有五十个县,如今经历多场战役后,已经增加到了八十二个县。
不出意外,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还将继续增加州县。
按照陇右规制,每个县应该有品秩官员十二人,流外直白五十到七十人不等。
如今官员和直白的储备,足够陇右治理三川全境。
多年积累,总算派上了用场,不过有些事情也需要变一变。
“对了,三川和秦州、朔方等处的官学暂时停止修建和扩张。”
“是!”
张昶没有问为什么,而是直接接下了军令。
对此,刘继隆有自己的考量。
陇右之所以能够推行官学和教育,让孩童们有书读,那是因为陇右前中期人口基数少,可从丝绸之路获利的钱财多,足够维持陇右那两三万的学子读书。
只是随着陇右人口不断增加,入学学子越来越多后,弊端也就显示了出来,但依旧还能勉强维持着当下局面。
不过现在摆在刘继隆眼前的,却是三川及秦州、朔方等加起来或许不少于三百万人口的巨大群体。
且不说朝廷已经切断丝路贸易,即便丝路贸易还在持续,刘继隆也养不起那么多人口基数下的适龄学子。
说直白些,陇右的制度只能在陇右推行,一旦陇右发生变化,当下的生产力,就不足以将陇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