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15章 声震三川(万字大章)
百二十二间,酒肆三十二处,可容纳两万余人共同逛市。

    成都附近除了南市,还有蚕市、草市、菜市等城外市场。

    太平时,每日有数以万计的菜农、桑农、蚕农在三市摆摊贩卖。

    东边的龙泉山附近,还有豪强包下山峰,插上竹栏来圈养家禽,算是唐代版的养殖场。

    此时刘继隆在百余名精骑的护卫下走入南市,但见南市基本都是土木结构的瓦屋,又在墙外刷上白石灰,看得十分富庶。

    街道上有不少百姓正在低头行走,见到刘继隆的这支队伍,当即贴着墙根行走。

    刘继隆看了看他们的穿着,大部分都穿着绢帛材质的衣服,富庶非常。

    不过这种人始终是少数,街道上少量开门的店铺里,依旧有着大量穿着粗布麻衣的伙计。

    他们小心翼翼的偷看刘继隆他们,还有更多人则是没有开门,躲在二楼偷看。

    陇右军军纪严明,确实不打扰百姓,但架不住这个时代的军队风气太过败坏。

    许多军队初到时,也通常表现得军纪严明,但没过两天就原形毕露。

    所以敢于开门做生意的百姓,始终还是少数。

    “这成都这么富庶,都快赶上狄道了!”

    马背上,韦工啰碌等人开口说着,耿明等人也是点头附和。

    已经提前见过成都繁华的斛斯光听后笑道:“这还只是城外的南市,还没有进城呢。”

    众人穿过南市,不多时便出现在了护城河的石桥南边。

    呈现在眼前的,是单面长五里,周长二十五里,高近三丈,整体夯土包砖的成都城。

    原本的成都城没有这么大,但高骈接手西川后,发动十余万成都百姓,耗时近一年才将成都城面积扩大五倍。

    为了应对有可能南下的刘继隆,他还在城内重修了仓、库,为城墙砌上了青砖。

    只可惜,刘继隆根本没有攻城,就拿下了高骈费尽心力修筑的这座成都城。

    城门有八座,高均二丈,筑有城门楼,甬道深三丈,也代表城墙厚三丈。

    不难想象高骈为了修筑这座罗城,消耗了多少人力物力,但现在都便宜刘继隆了。

    走入甬道,展现在众人眼前的是“层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的景象。

    主道两侧尽皆是低矮的坊墙,以及高过坊墙的青砖瓦屋。

    路上每隔几步便有芙蓉树,哪怕如今正是寒冬,却也不乏绿色。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扬一益二,果然名不虚传……”

    刘继隆虽然见惯了后世的古城古镇,也在陇右瞧见了不少城池,但如成都这般华贵富庶的城池,他确实还未见到。

    街道上有许许多多推着车的卖炭翁,还有行色匆匆的百姓,亦有巡街的陇右精骑。

    十五丈的宽阔道路,使得视野变得格外开阔。

    相较于城外的南市,城内街道上的百姓显得更多,且大部分都穿着绢帛乃至是绸缎材质的袍子。

    成都城内的百姓鲜少有面露菜色者,只因城内并不缺少工作。

    由于经济发达,背靠粮仓,所以成都城内可容纳足够多的人口,而众多的人口,使得成都在丝绸、造纸、佛器、漆器、印刷、瓷器等等行业十分发达。

    上百处作坊,代表着每年有上千万价值的货物沿着岷江水运,不断流往南蛮、山南东道和黔中道等地区。

    “十户必有一匠”形容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成都,而这些行业的发展,也使得成都的赋税收入并不低。

    若非北司宦官在这里安插大量人手,又有无数胥吏从中贪墨,仅成都城的商税就十分可观。

    “这成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归义非唐简介 >归义非唐目录 > 第415章 声震三川(万字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