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十三章 文明共生:星芒织网
缘滚动的民间支援数据上:应天府百姓自发捐出1237枚家用星石,山西匠人连夜赶制300具“防风火塘”送往港口,甚至陕北农家寄来了用羊脂包裹的星石保暖套。

    “陛下,御史台旧址改造成‘文明申诉馆’了。”新任文明司副使呈上效果图,馆内的“冤屈星石墙”能自动识别申诉者身上的文明创伤,“昨天有位老船工来敲‘鸣冤星石’,墙面上立刻浮现出他被梅花卫诬陷通番的记忆碎片。”

    朱瞻基点点头,目光转向窗外。文明港方向,一群海鸥正衔着彩色信笺掠过,信笺上是各地百姓给西洋友人的慰问短诗。他想起今早收到的西洋孩童来信,信中用歪扭的中文写着:“谢谢大明的星星海豚,它们教我们用贝壳传递消息!”

    申时三刻,南海之战尾声。

    梅花卫快船挂起白旗时,船上的伪污染剂已全被海豚群清理干净。朱瞻膳登上敌船,发现船舱里藏着一本《建文文明伪史录》,书中颠倒黑白地将郑和下西洋写成“窃取番邦星石”的侵略行为。他随手翻开一页,却见空白处被海水洇出一行小字:“若文明需以谎言堆砌,何不退位让贤?”

    “这是他们首领的字迹。”春桃指着落款处的梅花烙痕,“看来连他自己都不信那些鬼话。”她拾起甲板上一枚掉落的梅花镖,镖身刻着的“正统”二字已被海水磨去一半,露出底下模糊的“民”字笔画。

    被俘的梅花卫船员突然指着海面惊呼。只见上百艘渔船正从四面八方赶来,船头插着的不是官旗,而是各地行会的标志:泉州的瓷器商号、广州的香料公会、宁波的丝绸行会。每艘船上都挂着用渔网改制的“文明救援网”,网眼间缀着星石碎晶,在阳光下织成一片璀璨的光帘。

    “我们是来接西洋朋友回家的!”泉州老船工站在船头挥手,他的船舷绑着用星石修补的波斯地毯,“我家孙子说,这些商船载着的,是比珍珠还贵重的‘文明珍珠’!”话音未落,渔船们同时撒出用各国语言写成的“平安符”,纸片落入水中,竟化作护送商船的发光鱼群。

    酉时正刻,文明港的“根系欢迎仪式”。

    被俘的梅花卫成员被押解上岸时,迎接他们的不是愤怒的人群,而是一群捧着

    healg

    星石的孩童。一个小女孩将缀着智慧莲花的星石手链递给为首的海盗:“大哥哥,这是柯枝的

    healg

    石,能帮你洗掉心里的黑墨水。”海盗别过脸去,却在看到女孩袖口露出的烫伤疤痕时猛然惊觉——那疤痕的形状,竟与自己幼年被梅花卫训练时的伤一模一样。

    朱瞻膳站在文明司新建的“共生广场”上,看着西洋商人们与大明匠人相拥而泣。一位木骨都束老者将祖传的星石匕首递给应天铸剑师:“这把刀曾沾满鲜血,现在请用它熔铸文明的犁铧。”铸剑师接过匕首,刀身接触星石熔炉的瞬间,竟自动浮现出“化干戈为玉帛”的双语铭文。

    戌时三刻,文明王府的地窖里。

    朱瞻膳与朱瞻基围坐在“文明根系数据库”前,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民间互鉴数据。当鼠标滑过“南海救援”板块,无数光点突然汇聚成网,那是各地百姓自发建立的“海上文明驿站”分布图。朱祁镇突然指着东北方向的亮点:“看!女真部落用星石信号救了迷路的西洋传教士!”

    (请)

    n

    文明共生:星芒织网

    “皇兄,您还记得洪熙朝的‘破谎香’吗?”朱瞻膳调出当年的档案,“现在民间已经改良出‘共生香’,用各国香料调配,既能驱散邪祟,又能促进不同文明的气息交融。昨天应天府的回族商人与汉族厨子,就是闻着这香坐下来共创了‘胡汉饼’。”

    朱瞻基拿起桌上的“文明专利证书”,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明皇孙简介 >大明皇孙目录 > 第四十三章 文明共生:星芒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