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33章 暴雨宣泄

    "杨教授?"龙安心认出了这个名字——正是之前关注他们直播的农大专家。

    第四节:暴雨后的黎明(新增2000字)

    天蒙蒙亮时,龙安心独自来到父亲坟前。暴雨冲垮了部分坟土,露出个锈迹斑斑的铁罐。撬开一看,里面是用油布包着的笔记本,扉页写着《鼓楼营造法式·苗汉合参》。

    笔记本详细记录了父亲当年向苗族墨师学习的榫卯技艺,最后一页夹着张剪报——正是1956年《民族画报》那篇《鲜为人知的苗族文字》,上面印着的符号与务婆歌本上一模一样。

    "爸"龙安心摩挲着泛黄的纸页,突然听到身后脚步声。杨教授拿着个仪器站在那里:"我测了你家祖坟的土壤"

    原来杨教授研究的是生态葬法,他发现龙家祖坟周围的植物长得特别茂盛。"你父亲可能用了某种传统防腐处理,"杨教授兴奋地说,"这能解释为什么暴雨没冲垮坟茔。"

    回寨路上,他们遇见早起采茶的阿公。老人听完龙安心的发现,神秘地笑了:"龙木匠当年在坟周埋了九筐枫香叶,说是能固土守魂。"他指着远处的梯田,"那会儿汉人都笑他迷信,现在呢?梯田就数他修的那片最结实。"

    合作社门口停着辆电视台的车。记者正采访包扎着手的吴晓梅:"请问你们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结合的?"

    吴晓梅看到龙安心,眼睛一亮:"是我们社长的主意"她突然改用苗语说了句什么,记者一脸茫然。龙安心却听懂了——那是务婆常说的谚语:"竹子要经霜才甜"。

    中午,寨老们聚集在鼓楼商议。原来电视台报道后,县里要评选"非遗工坊",但要求提供"传承谱系证明"。务婆颤抖着手在族谱上按手印,嘟囔着:"老辈人都是口传心授"

    龙安心突然站起来:"我有证据。"他展示父亲笔记本里的剪报,"国家早就承认过这些是文字!"

    下午,龙安心带着杨教授查看被冲毁的菜地。教授抓起把土闻了闻:"肥力流失严重,但"他拨开草丛,露出几株嫩苗,"你撒的火药籽发芽了。"

    "这是"

    "滇重楼!珍贵药材!"杨教授激动地拍照,"老猎人说的火药籽其实是它的种子,因为爆裂传播而得名。"他计算着亩产效益,数字让龙安心瞪大了眼睛。

    傍晚,龙安心在卫生所门口徘徊。吴晓梅正在给孩子们分果脯,脸色仍有些苍白。最小的女孩突然问:"晓梅姐,你为什么要学汉话呀?"

    "因为"吴晓梅瞥见门外的龙安心,脸红了,"因为想让人听懂我们的歌。"

    夜里,龙安心翻出建筑学院的课本,对照父亲的笔记绘制鼓楼结构图。阿雅跑来报告:"那个教授在晒谷场跳舞!"

    杨教授正对着手机手舞足蹈,原来是在视频答辩。看见龙安心,他兴奋地招手:"我们课题通过了!国家要立项研究火药籽——哦不,滇重楼的林下种植!"

    临睡前,龙安心更新了网店首页。新增的"文化溯源"栏目里,是父亲笔记与务婆歌本的对比图。最新订单提醒响起,来自省博物馆的询价:【能否定制古歌符号刺绣藏品?】

    窗外,雨后的第一颗星星出来了。龙安心想起炭窑里吴晓梅唱的那首歌:"乌云不遮太阳"他摸出那颗没吃完的野杨梅,放进嘴里慢慢咀嚼。酸涩过后,是久久回甘的甜。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简介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目录 > 第33章 暴雨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