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语音突破
的水声。
"阿巴代阿耶代"他听见自己的声音像块粗粝的石头,在溪流中磕磕绊绊,"蝴蝶妈妈生汉苗"
老银匠突然大笑,缺指的手拍在他背上:"调子错了!但词儿没忘祖!"
务婆从火塘里抓了把灰,猝不及防抹在龙安心额头:"从今天起,你也是吃同一锅饭的人。"转用汉语补充:"当年苗王收养汉人孤儿,就是这么做的。"
人群外围,电视台记者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当晚的专题报道里,龙安心结结巴巴的苗语和满脸锅灰的特写,意外成为最打动人心的画面。
银匠认亲事件给合作社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第四天早晨,州非遗办主任亲自登门,身后跟着满脸不情愿的"假银贩子"吴小四。
"经过专家鉴定,"主任举起那支发黑的银簪,"这种含陨铁的锻造技术已经失传"
老银匠吴嘎突然夺过簪子,在众人惊呼中将它掰成两段。断裂处露出丝缎般的金属光泽,与表面的黑色形成鲜明对比。
"真金不怕火炼,真银不怕折弯。"老人把半截簪子扔给吴小四,"你爷爷没教过?"
龙安心趁机提出构想:由合作社投资重建银匠工坊,老银匠带徒传艺,吴小四负责现代设计。正当主任点头时,务婆的烟袋锅又敲响了。
"还有个条件。"她指向龙安心,"他得学会用苗语数银子的成色。"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龙安心白天跟老银匠学"七钱三"、"九成足"等专业术语,晚上在吴晓梅病榻前背《蝴蝶歌》。那些古怪的发音渐渐有了形状,像雨水在青石板上刻出的纹路。
一天深夜,龙安心伏在桌上睡着了,醒来发现歌本上多了行铅笔字:"阿耶不只是树根,也是回家的路。"抬头看见吴晓梅正对着油灯检查银丝,火光在她睫毛下投出细碎的影子。
订单越来越多。有次吴小四在包装时随口抱怨:"这些花纹费工费料"龙安心突然用苗语接话:"宁省十斤银,不省一纹心。"
满屋银匠齐刷刷抬头,老银匠的锤子当啷掉在地上。这句谚语,正是吴家银匠代代相传的祖训。
州电视台来做回访时,龙安心已经能用苗语介绍产品了。记者让他对着镜头说两句,他深吸一口气:"阿耶玳不是死文字,是是"
"是活着的根。"吴晓梅在画外轻声补充。
这段视频被传到网上,标题是《汉族小伙苦学苗语传承非遗》。当晚,龙安心接到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省民族出版社编辑,想请他们参与编写《苗汉双语非遗图典》。
图典项目启动那天,出版社派来位戴眼镜的年轻编辑。当龙安心用苗语问候时,对方竟流利地回应起来。
"我在民大读过苗语专业。"编辑推推眼镜,"但您发音更地道,特别是小舌音的处理。"
原来这位林编辑是苗族,从小在省城长大,反而不会说家乡话。整理资料时,他指着务婆歌本上的某个符号惊呼:"这是古楚语里的凤字变体!"
经过系统比对,他们发现务婆记录的古歌中,竟保留了先秦时期的语言"活化石"。这个消息惊动了省考古所,很快派来专家组。
"我们需要采集发音样本。"领队的教授激动地说,"特别是那些有颤音的词汇!"
务婆却把歌本锁回了箱子:"先让汉人娃娃把《蝴蝶歌》唱全乎了再说。"
采集工作变成了一场特殊考试。龙安心必须在专家面前完整背诵《蝴蝶歌》,错一个音就不能继续。当他卡在第七段时,吴晓梅突然轻轻哼起调子——正是那次在炭窑里唱过的《等天晴》。
奇妙的共鸣发生了。龙安心发现那些拗口的词句突然有了韵律,像山涧找到了河道。当他唱到最后一段时,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