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5章 山寨危机与暴雨救援
吴晓梅突然扔来一捆藤索。这是合作社打包用的野葛藤,浸水后反而更坚韧。龙安心瞬间明白了她的意图——苗家搬运重物时,会用藤索编织成网状承托。

    七个男人在水里拉开藤网,像拖渔网一样兜住水泥板。随着整齐的号子声,重物终于被挪开。女人被抬出来时,怀里还紧紧抱着个铁皮盒子——合作社的客户资料和账本,边缘已经渗水。

    "先止血!"务婆挤过来,从腰间竹筒倒出些棕黄色粉末按在伤口上。龙安心闻到浓烈的土三七混合艾叶的气味,血果然慢慢止住。

    鼓楼里的火塘烧得正旺。务婆往火里扔了几片奇怪的树皮,腾起的烟雾带着薄荷般的清凉,驱散了潮湿的霉味。

    "北坡的老虎洞,"阿公用烧焦的树枝在地上画示意图,"有三条地龙,当年挖来烘鸦片用的。"

    龙安心这才明白,所谓"地龙"是地下火道的俗称。晚清时期,雷公山一带确实种植过药用鸦片,需要大型烘干设施。

    "现在还能用?"小勇擦着脸上的泥水问。

    "陶土管埋在地下三丈,比水泥结实。"阿公的柴刀点着图纸上的几个关键节点,"但风箱的皮囊早烂了,得用新法子。"

    龙安心展开父亲留下的图纸。泛黄的棉纸上,铅笔线条已经模糊,但关键的构造原理清晰可见:利用火塘余热,通过陶管传导,最后用竹制风扇增压。最精妙的是温度控制系统——不同粗细的陶管交叉处,嵌着可以旋转的陶片,像百叶窗一样调节热量。

    "需要多少陶管?"吴晓梅问。

    "现存完好的约二十丈,"阿公盘算着,"还差三十丈。"

    潘阿婆突然解下银项圈:"熔了吧,苗银熔点低,好塑形。"

    众人哗然。这项圈可是她家传了五代的宝贝!老太太却出奇地平静:"银管导热比陶土快三倍,当年我祖父就用银管烘药材。"

    老虎洞比想象中壮观。三条主火道像巨蟒般盘踞在洞壁上,分支管道呈放射状延伸。最令人惊叹的是控制系统——一组组陶制齿轮和杠杆,通过绳索与洞外的风向标联动,自动调节火力。

    "这哪是土灶"大学生村官小王瞪大眼睛,"简直是蒸汽时代的工业装置!"

    妇女们用砍刀处理刚砍来的青冈木。这种木材燃烧值高且耐烧,是苗家打铁时的首选燃料。孩子们也没闲着,在阿婆指导下编织着藤条保护套——裹在陶管外防止热量散失。

    龙安心带着男人们检修主火道。当他清开某段管道的淤泥时,突然发现内壁刻满了精细的纹路——是《洪水滔天》的古歌内容!原来这些管道同时兼作古代苗族的"声音导管",祭祀时能让歌声传遍整个山谷。

    "找到了!"小勇在角落欢呼。他掀开一块石板,下面整整齐齐码着几十个陶土烧制的活动阀门,每个都标着古老的苗文计量单位:"一捧火"、"一炷香"、"一顿饭"

    深夜,第一缕热风终于从出风口涌出。吴晓梅把湿透的订单本放在银管上测试,水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蒸腾而起。更神奇的是,经过刻有古歌的管道烘干的纸张,居然带着淡淡的松木香。

    "这不科学"小王摸着发热的银管喃喃道。

    "怎么不科学?"务婆往火塘里添了把盐巴,火星噼啪炸响,"银管杀菌,陶土调湿,松木防虫——老祖宗的智慧,哪样不比机器强?"

    天刚蒙蒙亮,卫星电话的铃声惊醒了靠在洞壁上打盹的人们。深圳客商的大嗓门在洞壁间回荡:"龙老板!你们上热搜了!"

    原来昨晚省台记者冒险拍下了他们抗灾的画面,短视频平台上仰阿莎合作社暴雨自救的话题已经爆了。更意想不到的是,民族大学的一位教授在评论区贴出了《苗疆工物志》里关于"地龙烘干系统"的记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简介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目录 > 第45章 山寨危机与暴雨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