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67章 喊雨
局长杨工,一个四十多岁、戴着黑框眼镜的女性。她一见龙安心就急切地问:"听说你们昨晚举行了喊雨仪式?"

    龙安心点点头,心里打鼓——该不会是来追究"封建迷信"责任的吧?

    谁知杨工接下来的话让所有人震惊:"我们监测站记录到,今天凌晨两点左右,大气中的离子浓度突然增加,正好在降雨前!这与你们仪式的时间吻合!"

    原来,县气象局一直在试验人工降雨技术,昨晚的监测设备恰好记录了大气参数的异常变化。当他们听说寨子里有"喊雨"传统时,立刻赶来调查。

    阿公被请到合作社会议室,面对气象专家的提问,老人只是神秘地笑笑:"山知道,水知道,人反倒不知道。"

    杨工不死心,详细询问了仪式的每个细节——铜铃的抖动频率、吟诵的音调变化、火把的数量和位置当她听说仪式选在月圆之夜时,眼睛一亮:"月球的引力作用会影响大气压力!"

    讨论越来越热烈。气象团队惊讶地发现,苗族"喊雨"仪式的许多元素与现代人工降雨原理有微妙呼应——铜铃产生的特定频率声波可能促进水汽凝聚,泼洒米酒象征云中播撒凝结核,就连七位妇女站的位置也恰好对应传统气象学中的"七风方位"。

    "这不是迷信,"杨工激动地说,"这是古老的生态智慧!你们有没有完整记录这些仪式?"

    龙安心想起昨晚张明偷偷录了像。当视频播放时,杨工团队如获至宝,特别是阿公吟诵时的声波频谱分析,显示出复杂的次声波成分。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杨工当场决定在寨子设立临时观测站,"这可能为人工降雨提供全新思路!"

    气象团队离开后,张明依然处于恍惚状态。傍晚,龙安心在合作社后面的小溪边找到了他。年轻人正盯着潺潺流动的溪水发呆,手里攥着一块奇怪的石头。

    "这是什么?"龙安心问。

    "含电气石,"张明闷闷地说,"能产生微弱电流。阿公仪式用的铜铃上就镶着这种石头我刚查了资料,某些频率的声波确实可以影响大气中的电离层"

    龙安心在他身边坐下:"还在纠结科学解释?"

    "我学了七年大气物理,"张明的声音有些哽咽,"课本上说人工降雨需要飞机、干冰或碘化银可现在一群老人摇摇铃铛、唱唱歌就"

    "科学不是万能的,"龙安心望着远处的雷公山,"我父亲是木匠,他有些手艺连物理学都解释不清,但就是管用。也许喊雨也是这样——先人通过观察和经验,发现了某种规律,再用他们理解的方式传承下来。"

    张明沉默了很久,最后轻声说:"我需要重新思考我的论文方向"

    这场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县气象局与合作社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要在寨子设立"民族气象观测站",系统记录苗族物候知识和气候应对智慧。张明主动请缨担任联络员,开始跟着阿公学习观察云形、风向和动植物行为预测天气。

    更令人欣喜的是,寨子里的年轻人态度大变。吴小山不再嘲笑传统是"迷信",反而组织起"古谚语学习小组",邀请老人们传授各种农事谚语。连最叛逆的阿吉也开始认真记录阿公说的每一句话,说这比手机天气预报"准多了"。

    一周后的合作社例会上,龙安心提出了新计划:将苗族气候智慧整理成图文手册,作为"十二个太阳"系列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吴晓梅则建议开发"物候日历",把务婆歌本中的观测与现代气象数据对照呈现。

    "这将是我们最珍贵的产品,"龙安心环视众人,"比刺梨、比刺绣更值钱的文化遗产。"

    表决时,全票通过。阿公坐在角落,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历经风霜的野菊,终于在阳光下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简介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目录 > 第67章 喊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