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数字存档
"张科长承认,"但把文化传承变成虚拟商品,会不会本末倒置?"
龙安心深吸一口气:"张科长,您看这个。"
他调出另一个文件——段老银匠打制银饰的视频,配着务婆用古苗语讲解纹样含义的录音。视频右下角不断跳动的数字显示,这段内容已被拍卖到23万元,所有收益直接打入务婆的养老金账户。
"这是文化监护权,不是简单的买卖。"龙安心解释道,"购买者获得的是数字备份和传播权,而非文化本身。真正的技艺和知识仍然掌握在传承人手中。"
张科长的表情松动了一些。他仔细查看了合同样本,特别是关于传承人永久保留知识产权的条款。
"有点意思,"他最终评价道,"但名称要改,不能叫nft,太商业化了。可以叫数字监护权或者文化共享凭证。"他合上笔记本,"给你们一周时间调整方案,重新报备。"
送走检查组,龙安心长舒一口气。他看了看时间,已经快中午了,吴晓梅和蒙阿公一定等急了。正要出门,阿朵又跑进来:
"安心哥!深圳的林总监来电话,说法国客户想要配套的银饰!问我们能不能找到传统银匠!"
龙安心一拍脑门。差点忘了这事——xe品牌的"神秘苗疆"系列大获成功,高端客户希望获得更完整的文化体验。而银饰,尤其是与绣品纹样呼应的银饰,正是苗族文化的另一精髓。
"雷山有位老银匠,"阿朵说,"叫蒙阿耶,据说已经八十多岁了,是这一带最后的传统银匠。"
龙安心记下地址,决定"地脉门"的事暂缓半天。毕竟合作社的生计同样重要,而且如果能复兴银饰工艺,对文化传承也是大好事。
摩托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两个小时,龙安心才找到那个藏在雷山深处的小村落。蒙阿耶的住处很好认——门口挂着块已经褪色的木牌,上面用歪歪扭扭的汉字写着"民族银饰"。
推开门,眼前的景象让龙安心心凉了半截。所谓的"银饰店"其实是个简陋的杂货铺,玻璃柜台里摆着些粗糙的镀银饰品,明显是机器压制的旅游纪念品。柜台后坐着个佝偻的老人,正就着窗户的光线穿珠子。
"蒙阿公?"龙安心试探着问。
老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警惕:"买什么?项链五十,手镯八十。"
龙安心掏出吴晓梅给他的那枚银蝴蝶:"我想打听这种工艺"
老人的表情突然变了。他颤抖着接过银蝴蝶,手指轻抚过翅脉的纹路,嘴唇无声地蠕动着,像是在默数什么。
"这是满翅纹,"他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如砂纸,"已经没人会做了。"他指了指角落里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箱,"工具都在那,十年没动过了。"
龙安心打开木箱,一股霉味扑面而来。里面的锤子、镊子、錾刀等工具已经生锈,熔银的坩埚底部甚至结了蜘蛛网。最让人心痛的是箱底几本发黄的笔记本,记录着各种银饰纹样和配方,有些页面已经被虫蛀得千疮百孔。
"为什么不做了?"龙安心轻声问。
"谁买啊?"老人苦笑,"真银成本高,做工又慢。这些小玩意"他指了指柜台里的镀银商品,"一天能做几十个,够买米买盐。"
龙安心蹲下身,与老人平视:"如果我能保证订单和原料,您愿意重操旧业吗?教徒弟也行。"
蒙阿耶的眼睛亮了一瞬,又暗淡下去:"手抖了,眼花了再说,现在的年轻人谁愿意学这个?三年才出师,赚得还不如打工一个月。"
"我愿意学,"龙安心坚定地说,"合作社也有年轻人想学。我们可以预付半年工资,就当是抢救性保护。"
他从手机里调出xe品牌的订单和nft项目的收益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