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20章 时光绣影
指轻抚照片上年轻的面容,"我们都骂她叛徒,原来她真的一直戴着"

    照片背面还粘着一小片已经褪色的绣布,上面是半个蝴蝶纹样。务婆看到这个,突然起身走向樟木箱,从底层取出一个布包。打开后,里面是一块几乎一模一样的绣片,只是图案恰好能拼成完整的蝴蝶。

    "她带走一半,留给我一半,"务婆将两片布合在一起,针脚奇迹般地吻合,"说姐妹就像蝴蝶的翅膀,分开飞不远。"

    龙安心的手机突然震动,lda

    yang发来了视频通话请求。屏幕那端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华裔女性,背景是典型的美国客厅。当她看到务婆手中的绣片时,突然捂住嘴巴,转身用英语喊了几句。片刻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坐着轮椅进入画面。

    "这是我祖母,"lda介绍道,"她只会说苗语和老挝语。"

    老妇人看到务婆的瞬间,轮椅猛地前倾,枯瘦的手抓住屏幕,发出一连串急促的音节。务婆的反应同样激烈——她丢下拐杖,几乎是扑到手机前,两个老人隔着八十年的时光和太平洋的距离,用同一种语言呼喊、哭泣、诉说。

    吴晓梅的翻译断断续续:"她说战乱缅甸老挝五个孩子死了三个一直留着绣片想回家"

    务婆的回答同样令人心碎:"火塘边的位置一直留着银冠呢?"

    当得知银冠早在越南战争期间就被变卖换粮食时,务婆只是点点头,仿佛这是意料之中的结局。但随后lda拿出一张泛黄的纸,上面是用彩色铅笔画的银冠草图:"祖母凭记忆画的,每个细节。"

    务婆对照照片检查草图,突然指向某个部位:"这里少了两颗珠子,是狼牙磨的,避邪用。"

    lda的祖母闻言激动地点头,比划着解释什么。"她说记得,"吴晓梅翻译道,"但画的时候觉得美国人不会相信用狼牙,就改成了普通珠子。"

    这个细节震撼了龙安心。八十年的流离失所,数千公里的迁徙,竟然没能磨灭对一件银饰最细微特征的记忆。这种文化基因的顽强,远超他的想象。

    视频通话结束后,合作社里久久无人说话。务婆抱着照片坐在火塘边,时不时用手指轻抚姑姑年轻的脸庞。龙安心悄悄联系了县文化馆的朋友,询问能否修复这些老照片并制作复制品。

    "龙安心,"务婆突然用汉语叫他,"照片背面写的什么?"

    龙安心这才注意到主照片背面有几行褪色的字迹。他小心翼翼地辨认:"黔东南苗女,龍记照相馆摄,民国二十六年春等等,龍记?"

    他猛地翻过照片,在右下角找到一个几乎磨灭的印章痕迹,隐约可见"龍记"二字。这难道是他祖上的产业?父亲从未提起家族在贵州开过照相馆。

    务婆似乎看穿了他的疑惑:"龍记是寨子口第一家照相馆,汉人开的。我六岁时在那儿拍过照,送了一个银项圈当酬金。"她眯起眼睛回忆,"老板手指缺了两根,说是打仗伤的,但相机玩得溜。"

    龙安心想起祖父确实参加过北伐战争,左手少了中指和无名指。难道那个开照相馆的"龍老板"就是他的曾祖父?家族记忆的碎片开始拼合——铁匠、照相师、后来的木匠,每一代都以不同方式与这片土地产生联系。

    第二天,县文化馆的朋友带来了修复后的照片电子版。经过高清扫描和数字处理,许多细节更加清晰。最令人惊讶的是,在其中一张集市照片的角落,赫然可见一块招牌:"龍记铁器银饰修理"。

    "你家祖上真是多才多艺啊,"朋友打趣道,"又会打铁又会拍照。"

    龙安心却笑不出来。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着他——四代人的轮回。曾祖父在这里记录苗族文化,祖父离开,父亲几乎切断了所有联系,而现在他又回来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简介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目录 > 第120章 时光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