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27章 靠檫风波
"小学阶段不准用计算器。"

    "可这是苗族传统计算工具。"小姑娘从课桌掏出个竹筒,倒出十几颗刻满纹样的骨牌,"我阿婆说解放前货郎都用这个算账。"

    督导组骚动起来。有人凑近拍摄那些骨牌,龙安心认出那是务婆复刻的"刻木记事"算具——去年非遗展上还获过奖。

    郑组长拿起一块骨牌对着光看。奇异的事情发生了——阳光透过骨牌上的细密纹路,在地面投下清晰的光影数字"5"。

    "这是"

    "分形计数法。"吴晓梅突然开口。她走到窗前调整百叶窗角度,更多骨牌的光影交织成网,在地面组成完整的计算过程。某个瞬间,龙安心甚至看见光影呈现出"36÷4=9"的等式。

    郑组长的眼镜滑到了嘴唇上。他弯腰查看那些光影符号时,后颈露出块奇怪的刺青——模糊看去像是苗文数字"7"。

    "郑老当年在苗区插过队吧?"王主任突然笑眯眯地问,"听说您还当过代课老师?"

    白发老者的身体明显僵了一下。他直起腰整理西装领口,刺青又被衣领遮住:"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要讲规范化"

    "1974年黔东南州民族师范学校编的《双语算术教材》,"王主任像变魔术般从公文包抽出本发黄的油印本,"郑老是编委之一呢。"

    龙安心看见郑组长的手指微微发抖。老人接过教材,翻到某页时突然剧烈咳嗽起来——那页角落有个钢笔画的蝴蝶,与吴小花骨牌上的纹样一模一样。

    教室陷入诡异的沉默。督导组成员面面相觑,年轻的女督导偷偷用手机拍下教材内容。

    "时代不同了"郑组长终于开口,声音突然苍老许多,"现在强调标准统一"

    "郑老师!"阿雅突然用苗语喊了声,然后迅速切换成普通话,"您当年教我们唱的几何歌,现在还能唱吗?"

    老人金丝眼镜后的眼睛瞪大了。龙安心注意到他扶讲台的手上布满老年斑,此刻正微微颤抖。

    阿雅不等回应,已经清唱起来:"正方形有四条边,像田埂一样直又平"调子古怪却耳熟,像是苗族古歌与七十年代革命歌曲的混合体。

    郑组长的嘴唇开始翕动。当阿雅唱到"圆周率约三点一四"时,老人突然跟着哼起来,尽管马上假装咳嗽掩饰。

    "有意思!"女督导突然鼓掌,"这不就是现在提倡的学科融合吗?"她转向其他组员:"记得去年部里发的《关于传统文化与ste教育结合指导意见》吗?"

    督导组的气氛微妙地变了。有人开始翻阅文件,有人交头接耳。郑组长摘下眼镜用力擦拭,仿佛镜片上有什么顽固污渍。

    "同学们,"女督导蹲到吴小花桌前,"能给我们展示下其他传统算法吗?"

    接下来的半小时,教室变成了奇妙的数学博览会。阿朵演示如何用银项圈解几何题;杨小桃用绣花绷演示分数运算;最绝的是个腼腆男孩,他用芦笙吹出不同音高代表未知数,现场"演奏"出方程组的解。

    督导组成员忙着拍照记录,只有郑组长站在原地,手里紧攥着那本1974年的教材。龙安心看见他偷偷用拇指摩挲书页边缘的蝴蝶图案,像是抚摸某个遥远的记忆。

    "郑老,"王主任凑过去低声说,"省厅刚发来《民族地区特色学校评估细则》征求意见稿"

    老人如梦初醒。他僵硬地点头,突然指着纳米黑板:"那个教学设备还适应吗?"

    龙安心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这是在转移话题:"很好用,特别是双语课件切换功能"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郑组长的官腔又回来了,但语气软了许多,"当然,优秀传统文化也要适当传承。"

    检查结束得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简介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目录 > 第127章 靠檫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