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太子朱标
明初背景的,都能说出一堆有关朱标的事情来。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有别于其他父子相疑、兄弟阋墙的太子,朱标的储君之位,稳固得简直不像个太子。
甚至,后世有人开玩笑说,若是朱标要,朱元璋怕是会笑逐颜开地赶紧把大军撤走,免得一不小心伤了自家宝贝儿子,然后赶紧退位,让自家儿子上位。
这虽然是个夸张的戏言,但实际上也侧面说明了朱标在大明的地位,那真不是一般的稳固。
想想朱标拥有的待遇吧!
朱元璋亲自为朱标搭建文武班底,甚至亲自挑选人才,毫不避讳太子与朝臣的交往。
仅此一点,便胜过无数战战兢兢的太子。
更何况,朱标多次监国,真正掌握着天下生杀大权,直接行使皇帝之权。
无论是朝臣还是兄弟,无不被朱元璋全力支持的朱标治理得服服帖帖。
可以说,朱标是朱元璋倾尽全力培养的。
后世有句戏言,胡惟庸深以为然:朱元璋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朱标,一个叫其他。
这话原本只是玩笑,但对来到大明、从前身记忆中翻出许多回忆的胡惟庸来说,这确实是真的。
以上种种待遇,随便一条都足以让历史上的太子们羡慕不已,更不用说叠加在一起了。
整个大明,从未有人怀疑过朱标的太子之位会被动摇。
这太子之位稳如泰山,将来继承大统的,只能是这位太子爷。
这不仅是朱元璋的期望,也是所有朝臣的期望。
毕竟,朱标的性格比朱元璋柔和太多,是众望所归的储君。
然而,意外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朱标英年早逝,导致朱元璋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后续在的培养上出了大问题,最终培养出了朱允炆这个蠢货。
当然,眼下这些事只有胡惟庸一人知晓,他也不会说出去。
随后,胡惟庸规规矩矩地与其他礼部官员一起参与迎接。
他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