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章,都管
    ,都管

    闻言,张志勇不可思议地抬起头:“不能吧,春奶奶刚死了,她没在家?”

    好像在应验他的说辞一样,话才落,十字路口就噼里啪啦传来了鞭炮声。

    伴随的还有一众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这显然是儿孙辈在哭孝。

    按照上湾村本地风俗,人落气的当会,死者家门口要立马放一挂鞭炮。

    然后还得去马皇庙里放一挂炮,烧一沓纸,插三根香。

    老人说这是通知地府打开庙门,送死者灵魂下去,要不然魂魄飘在人间容易变成孤魂野鬼。

    至于子女哭孝,除了悲痛外,也是一种必须要走的仪式,要不然犯忌讳,村里人不敢来帮忙。

    陈李两家关系破裂,村里人几乎都不知道,在这点上,两家人出奇地默契,没在外宣扬。

    或者说,两家家主李建国和陈高远都是有见识、有涵养的人,格局同妇道人家不一样,碰着了还是会打招呼的。

    所以才有张志勇这么热心为兄弟张罗的戏码。

    老李家位于十字路口,同河坝隔着七八丘水田,李恒一路跑到家时,浑身都湿透了。

    堂屋门大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药材味,李建国正蹲在土制的瓦罐跟前熬中药。看他鼓着腮帮子卖力吹竹火筒,应该是刚生火不久。

    李恒瞅着亲爹一身灰不溜秋的中山装,衣领处打了补丁,脸上、额头上抹有锅灰,顿时有些心疼:

    “爸,熬药呢。”

    李建国用袖子抹抹额头,半扭过身子,慈祥的脸上带着期待之色:“回来了,今天收成怎么样?”

    “那还用问么,我出门起码5斤打底喽。”

    李恒得意地把竹篓递过去,里面尽是些小鱼小虾、泥鳅和石爬子。

    中间还夹杂有十数只去了钳子的河蟹。

    粗粗一扫,目侧不下五斤半。

    虽然不会伺弄庄稼,干苦力也经常偷奸耍滑,可要说到抓泥鳅摸鱼、上山捞野兔子打野鸡,这些偏门玩意儿,李恒那是天赋满满,无师自通。十字路口二十多户人家,他自认,都管

    至于后世能卖个好价钱的河蟹,嗨!这玩意儿这年头太多了些,都是拿来做肥料的。除非特别口馋才会去吃上几只。

    五斤半鱼虾看着虽多,但在李恒、李建国、田晓娥和张志勇的麻利手脚下,还是肉眼可见的见底了。

    就在四人一边聊磕,一边处理杂鱼时,马路对面直直过来一中年男人,陈高远。

    披麻戴孝的陈高远进门就给李建国和田晓娥夫妻俩跪下了,说家母过了,请两口子帮忙。

    下跪是本地习俗,但凡哪家有人过世的话,孝子就会头披白布,挨家挨户请人帮忙。

    上湾村大约有3000口人,抛开陈家开挂的一家子,李建国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见过世面,办事有章法。

    由于这个原因,这些年村里每逢红白喜事,大伙都习惯性第一个登门喊他,让他去做“都管”。

    都管,顾名思义,就是一切都要管的意思。

    红白喜事花多少钱,喊哪些邻居来帮忙,安排哪个邻居做什么事,流水席几个碗,上哪些菜,包括各种采买和喊道师进场,全是都管替主家操办。

    这种活一般人做不来。

    而李建国口才出众、能力强、人脉广,处事公道,老少爷们都比较信服他,是“都管”不二人选。

    甚至好多人开玩笑说,李建国被开除的好哇,自打老村长去世后,村里就少这么一个能担大事的人儿了。

    李建国赶忙丢掉手里的石爬子,双手扶起陈高远,安慰道:“高远,请节哀!我换身衣服就过来。”

    陈高远顺势起身,对田闰娥说: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987我的年代简介 >1987我的年代目录 > 第3章,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