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来,您上月奏报朝廷的斩获数目,似乎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啊。
周严脸色顿变:胡说什么!本官奏报皆有据可查!
张猛掏出一卷竹简:巧了,这是粮台记录的实际斩获。少了三百颗首级的功劳,不知进了谁的腰包
周严额头渗出冷汗,狠狠瞪了霍清歌一眼,匆匆离去。
多谢张大哥解围。霍清歌松了口气。
张猛摆摆手:这厮一直看你不顺眼。小心点,他背后是丞相公孙弘。
三日后,霍清歌的新营地建成。她挑选了三百名精锐,开始传授现代侦察技巧——如何用镜子发信号,如何用草木灰掩盖足迹,甚至如何在野外制作简易指南针。
一个月后,这支特殊侦察队已经成了北军的幽灵,神出鬼没地活动在边境线上,带回的情报准确率惊人。
深冬的一天,霍清歌带队巡逻时,在边境小镇发现一位昏倒在雪地里的老者。老人衣衫单薄,身边散落着几件奇特的木制器械。
还有气!赵老四探了探鼻息。
霍清歌立刻命人将老者抬回军营。老人高烧不退,她亲自照料了三天三夜,用珍藏的草药熬制退热汤。
第四天清晨,老人终于醒来。
小姑娘医术不错。老人声音沙哑却有力,用的可是《神农本草经》里的方子
霍清歌惊讶不已:老先生懂医
老人微笑:略通一二。更擅长机关之术。他指了指靠在墙边的那堆木器,那是老夫做的连弩雏形,可惜还差些火候。
霍清歌好奇地拿起一件查看。这连弩设计精巧,但动力不足,射程恐怕超不过百步。她下意识道:如果用青铜做齿轮,加装偏心轮增加力矩...
老人眼睛一亮:小娘子竟懂机械之道
霍清歌暗叫不好,差点暴露现代知识。她急忙解释:家父...收集过一些奇巧器物...
老人不置可否,只是让她取来纸笔,当场画了一张复杂的图纸。
这是老夫毕生心血——九霄连弩,可连发十二矢,射程三百步。老人将图纸递给她,可惜年迈无力完成。观小娘子天资聪颖,不如赠予你吧。
霍清歌接过图纸,只看了一眼就震惊不已——这设计几乎与现代机械原理不谋而合!
还未请教老先生尊姓大名
老人捋须而笑:老夫姓墨,人称非攻先生。
墨家!霍清歌心头一震。历史上墨家在秦汉之际就已势微,没想到竟在边关遇到传人。
墨老在营中住了半月,与霍清歌日夜研讨连弩改良之法。最终制成的样品威力惊人,能在三十息内射出十二支箭,最远可达三百五十步!
妙哉!卫青试射后赞不绝口,有此神器,匈奴人再不敢近我边城!
他当即下令秘密生产百具,组建一支特殊弩兵队,由霍清歌统率。
就在霍清歌春风得意之际,危机却悄然临近。
那日她刚从训练场回来,亲兵递上一封信:长安来的。
霍清歌拆开一看,只有寥寥数语:
火焰胎记,永巷大火,元朔二年冬。欲知详情,三日后子时,老槐树下。
她手腕一抖,信纸飘落在地。她右手腕内侧确实有一个火焰形的红色胎记,这是连李陵都不知道的秘密!什么人会知道又和什么永巷大火有关
更让她毛骨悚然的是,落款处画着一个精巧的狼头图案——与李陵随身玉佩上的纹饰一模一样!
第五章
凤鸣九霄
朔风卷起黄沙,拍打在霍清歌的铠甲上,发出细碎的声响。她伏在一处沙丘后,眯眼望着三里外的匈奴粮草大营。夜幕下,数百顶帐篷如巨兽般匍匐在草原上,巡逻兵的火把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