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面前,显得一文不值。
陈梦,这个图案饱和度再调高点,客户喜欢‘亮瞎眼’的感觉。设计总监油腻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陈梦静静调整着参数,心里却在呐喊:这不是设计,这是复制粘贴!她设计的不是衣服上的图案,而是即将被迅速遗忘的视觉垃圾。她感到自己的灵感正在一点点枯萎,像被囚禁在格子间里的鸟,羽翼日渐暗淡。
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合租房的小房间,她习惯性地刷着手机,试图在信息的洪流中找到一丝喘息。无意间,她点进了一个关于生成对抗网络(GAN)和情感计算的技术分享帖子。帖子里展示了AI如何学习艺术风格,甚至如何根据文本描述生成图像。虽然很多术语她看不太懂,但其中一个想法像电流一样击中了她:如果AI能理解文字,那它能不能理解更抽象的……情感呢
如果,能把那些难以言喻的心情、转瞬即逝的感觉、深藏心底的记忆,转化成独一无二的视觉图案,那该多有意思那样的图案,还会是冰冷的、可复制的吗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像疯长的藤蔓,迅速缠绕了她的心。她不是计算机专业的,但大学时因为兴趣学过一点Python基础,也玩过一些简单的图形处理库。她想,或许可以试试
接下来的日子,陈梦像是变了一个人。白天,她依旧是那个按部就班的设计助理;夜晚,她的小房间则变成了秘密实验室。她翻阅着各种开源代码库,啃着生涩的技术文档,对着电脑屏幕敲敲打打。她给自己的这个小项目起了个名字,叫心绘(XinHui),寓意用心描绘,绘出心声。
她尝试将一些描述情感的词语,比如开心、难过、宁静,与颜色理论、纹样构成的基本原则结合起来,建立最初的关联。比如,开心可能对应明亮的暖色调、跳跃的线条;宁静可能对应柔和的冷色调、平缓的曲线。
最初的结果简直惨不忍睹。输入的淡淡的忧伤,出来的图案像是一块发霉的抹布;输入的热烈的爱意,则是一堆杂乱无章、饱和度过高的色块碰撞,毫无美感可言。
果然是异想天开吗她有些气馁,看着满屏乱码般的图案,挫败感涌上心头。但就在她准备放弃的时候,她偶然看到了一篇关于用户反馈驱动模型优化的文章。她灵光一闪:AI不懂情感,但人懂啊!能不能让用户来教AI
她调整了思路,不再试图让AI凭空理解情感,而是构建一个更灵活的框架:用户输入情感描述,AI根据已有的规则生成初步的元素(色彩、线条、肌理等),然后由用户进行选择、组合、调整,并将最终满意的结果反馈给AI,让AI学习这种情感—视觉的映射关系。
虽然离真正的智能还很远,但这似乎是一条更可行的路径。陈梦重新燃起了希望,她感觉自己不再是那只被困住的鸟,而是找到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微光闪烁的小门。
第二章:心绘初啼:情感编织的纹样
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和迭代,心绘终于有了一个勉强能用的原型。界面极其简陋,功能也很基础,但核心逻辑跑通了:输入文字,选择风格倾向,AI生成若干视觉元素,用户再进行二次创作和确认。
陈梦第一个想到的实验对象,是她的闺蜜林薇。林薇最近失恋了,情绪低落。陈梦让她试着描述一下现在的心情。
林薇想了想,在输入框里打下:感觉心里下着小雨,灰蒙蒙的,但又隐隐希望雨后能有彩虹,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她还选择了一些偏冷色调、破碎感和微光的风格标签。
陈
K梦点击生成。心绘运算了几秒钟,屏幕上出现了几组图案元素:一组是不同层次的灰色和浅蓝色块,带着水洗般的模糊边缘;一组是断裂的、细碎的银色线条;还有一组是极其微弱的、彩虹色泽的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