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在离我们学校五六站路远的师范专科学校就读,和他一样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走进大学校园的幸运儿。两年半的知青生活经历好像令魏东了悟了人生的真谛,所以他决心不负光阴不负卿。他说他将努力做到三个狠——狠命地学习,狠命地玩,很投入地恋爱。
魏东问我接下来的国庆节假日是否愿意一起同游,我答应了。因为我把我的思维迟滞、爱走神等等一切归结于在乡下封闭、蛰伏得太久所致。也许借助此次出游转移一下视线,从苔藓附身的现状中抽离出来,可以从此彻底改变这种思维定势。我想。
可是魏东却带着他的女友肖莎莎,而他的女友肖莎莎又拉着她的同学兼闺蜜张海燕。而且,我还很快发现,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如湖上泛舟时,我和魏东两个一前一后划船,要么肖莎莎紧坐在魏东身后,让张海燕挨着我坐,要么魏东把船桨交给张海燕划,他自己在那里磕牙料嘴,一会儿情一会儿爱地吟诵酸诗;挤公交车、爬山的时候,魏东和肖莎莎也总是想方设法地把张海燕往我身边推,并有意和我们保持着一定的空间距离。
张海燕看上去是个淳善厚道之人,年龄约莫二十七八岁或许再大一点的样子;又扁又平的四方脸,耳后垂着两截齐肩的发辫;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也不瘦,肤色不白但也说不上黑。总之是普通、平常得放在人堆里立马就被淹没得找不到的那一种。如果只是要一个婚姻,和一个女人组成一个家庭,然后和她在同一个屋檐下吃饭、睡觉,生儿育女,波澜不惊、中规中矩地过日子,她应该是个不错的人选。可是一旦想到真要这么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又有些不甘心。感觉这样的人生似乎有些枯燥,有些不够圆满;感觉生命中好像缺少了点什么——毕竟生活还有更为丰富,更为深广的含义。我不想让我余下的人生再有什么缺憾。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是我后来躺在宿舍的床上的时候才想到的。至于缺少的是什么,生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那时候还说不清楚,甚或说还很模糊。
记得当时爬山的时候,魏东待我登上山坡的一块峭拔岩石便立马伸手拉住肖莎莎递上的小手,肖莎莎纵身一跃,身体稳稳地倒在了魏东的怀里。他们三人心下似乎有着某种默契似的,魏东和肖莎莎一句话没说就撇开岩石上下的我和张海燕继续向上攀登而去了。我也想追随着他们迅速离开,可是欲走却不能,因为岩石下方的张海燕正在挥手向我发出求援的信号呢。
够了,他们这两天真让我受够了!这简直是在侮辱我的智商!同时,我感到人格上也同样受到了侮辱。我脱下肩上的65式军挎包,用挎包的肩带来代替我的手臂。事后我想,张海燕一定从我的表情和举动中有所察觉,所以,脸上喜悦的光彩迅速黯淡下去,企慕的眼神顿然变成了失落。这画面被定格在我记忆的底片上,至今回想起来,心里仍感到几丝歉疚。
因为这一幕,游兴便开始变得意兴阑珊。况且,外面世界的人声鼎沸和市声喧嚣也令我感到莫名的空虚和烦躁不安,心里老是有一种虚掷年华的负罪感。
我们中国人讲究三十而立,活到现在这个年龄,我的人生几乎走过了大半。但是我却无家无业,像个无根飘荡的浮萍。金钱、地位、才华、事业……悉数人生的诸多选项,样样都还是空白,而可供挥洒的时间、精力已经所剩无多。我感到了自己的可悲,同时又为这种可悲而感到羞耻。
我终究没能坚持到行程的最后,而在第二天的行程一结束便铩羽而归。
但是,我却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克服和改变一切问题的唯一途径不是逃避,而是要永不停歇地学习与追求,永不停歇地探索下去:通过来激活思维和自身的想像力,培养自己的意识及随时随地吸收、思考的能力;用智识来填补空白,让真知和灼见驱逐掉大脑中固有的概念,而非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