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屈。
皇帝沉吟片刻,随即下令,立刻将王大人和李大人缉拿归案,并派人彻查他们与慕容厉勾结的具体情况。与此同时,命刑部尚书重新审理慕容轩贪污一案,务必以事实为依据,还慕容轩一个公道。
很快,王大人和李大人便被带到了朝堂之上。面对如山的铁证,二人脸色惨白,瘫倒在地,再也无法狡辩。他们知道,此次罪行败露,必定难逃严惩。皇帝看着这两个平日里的臣子,怒喝道:朕待你们不薄,为何要做出这等陷害忠良、勾结逆子之事
王大人和李大人吓得浑身颤抖,只是不断磕头求饶。皇帝厌恶地看着他们,下令将二人打入死牢,等候发落。至于与他们勾结的一干人等,也一并严查,绝不姑息。
几日后,刑部尚书将重新审理的结果上奏皇帝,证实慕容轩在救灾过程中清正廉洁,并无贪污之举。皇帝听闻后,心中懊悔不已,觉得自己险些错怪了忠臣。他当即下旨,为慕容轩恢复名誉,并对他在救灾中的功绩予以重赏。同时,对那些在此次事件中为慕容轩仗义执言的正直官员,也进行了嘉奖。
慕容轩和林晓得知这一结果后,心中的巨石终于落地。他们深知,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不仅是为自己洗刷了冤屈,更是维护了朝堂的公正与正义。经此一役,慕容轩在朝中的威望更加稳固,而他与林晓之间的感情,也在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中,愈发深厚。
第十三章:新的危机
经过这场风波,朝堂暂时恢复了平静。慕容轩和林晓也终于能稍作喘息,享受这难得的安宁时光。然而,好景不长,边关突然传来急报,北方的突厥部落集结了大批兵力,正朝着他们的边境进发,意图不明,但很可能是一场大规模的入侵。
皇帝收到消息后,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大臣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求和,认为突厥兵强马壮,贸然开战恐生灵涂炭;有的则坚决主战,觉得若不奋起抵抗,只会助长突厥的嚣张气焰,丢失国土。
慕容轩深知边境百姓的安危和国家领土的重要性,他站出来说道:陛下,突厥来势汹汹,若我们一味求和,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臣愿领军出征,保家卫国,击退突厥。皇帝看着慕容轩,眼中满是赞许,但又有些担忧,毕竟慕容轩刚刚经历陷害风波,还未完全恢复元气。
这时,老将军苏烈也站了出来,说道:陛下,慕容轩年轻有为,有勇有谋,此次出征,老臣愿与他一同前往,辅佐他击退突厥。皇帝思索片刻后,觉得慕容轩和苏烈一文一武,配合默契,或许能成功抵御突厥入侵,便下令任命慕容轩为帅,苏烈为副帅,即刻点兵出征。
慕容轩和苏烈领命后,不敢有丝毫耽搁,迅速着手准备出征事宜。他们挑选了军中精锐,筹备粮草兵器,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林晓虽然心中满是担忧,但她知道此刻不能拖慕容轩后腿。她全力支持慕容轩,帮他整理行装,叮嘱他在战场上一定要注意安全。
大军出征当日,百姓们夹道相送,士气高昂。慕容轩骑在高头大马上,望着送行的百姓,心中暗暗发誓,定要不负众望,击退突厥,保国安民。经过数日的急行军,大军终于抵达了边关。
此时,突厥的军队已在离边境不远处扎营,双方形成对峙之势。慕容轩和苏烈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先对突厥的兵力部署、营地地形进行了详细的侦察。他们发现,突厥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营地布置存在一些漏洞,而且后勤补给线较长。
经过一番商讨,慕容轩和苏烈制定了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苏烈带领一部分兵力正面佯攻,吸引突厥的主力;另一路由慕容轩亲自率领精锐骑兵,绕到突厥军队后方,截断他们的补给线,并趁乱冲击其营地。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