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在想什么杨昊递给她一杯茶,茶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在想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杨娟接过茶杯,温热透过杯壁传递到掌心。

    他们决定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第一次筹备会议是在杨昊的老家举行的,村委会的会议室挤满了人。杨昊站在黑板前,用粉笔画着基金会的架构图,杨娟则负责记录大家的建议。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人提议先修村里的那条泥巴路,有人说要资助贫困学生,还有人说应该建个医务室。

    三个月后,第一所希望小学在杨娟的家乡破土动工。奠基那天,天空飘着细雨,但工地上挤满了来看热闹的村民。杨昊和杨娟穿着雨衣,和工人们一起铲起第一锹土。孩子们在周围跑来跑去,有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怯生生地拉住杨娟的衣角:阿姨,我以后能来这里上学吗杨娟蹲下身,轻轻擦掉女孩脸上的泥点:当然可以,这里就是为你们建的。

    基金会的工作渐渐步入正轨。他们设立了助学金,第一批受资助的十个孩子中,有个叫小林的男孩特别用功。每次去家访,都能看见他趴在昏暗的灯泡下写作业。杨昊悄悄给他买了台护眼灯,还特意选了电池款的——小林家里经常停电。

    医院的建设项目遇到了资金问题。那天晚上,杨娟在临时办公室里加班到深夜,算盘打得噼啪响。杨昊推门进来,手里提着两碗热腾腾的馄饨。先吃点东西,他说,我刚接到县里电话,他们同意追加拨款。杨娟抬头看他,发现他的眼睛亮晶晶的,像是盛满了星光。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年底的表彰大会上,县长亲自给他们颁发了家乡骄傲的奖状。台下掌声雷动,杨娟看见前排坐着的老村长在偷偷抹眼泪。会后,几个年轻人围住他们,七嘴八舌地问着创业的经验。杨昊笑着说:最重要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你帮助了多少人。

    生活给了他们最好的礼物——一个可爱的女儿。小家伙出生那天,产房外的杨昊坐立不安,直到听见第一声啼哭才松了口气。杨娟虚弱地躺在床上,怀里抱着皱巴巴的小婴儿,阳光正好照在母女俩身上,构成一幅温馨的画面。

    每逢节假日,他们都会带着孩子回老家。女儿最喜欢去村口张奶奶家,因为老人总会给她做香甜的米糕。张奶奶的孙子就是当年那个在婚礼上吹唢呐的少年,如今已经考上了省城的大学。每次见面,少年都会腼腆地叫他们叔叔阿姨,然后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

    又是一个春天,基金会成立三周年的庆祝活动上,杨昊站在台上,看着台下坐满的人群。有他们资助的学生,有医院的医生护士,有学校的老师,还有许许多多熟悉的乡亲面孔。杨娟牵着女儿的手站在他身边,小姑娘兴奋地指着台下:爸爸,你看,好多人呀!

    是的,好多人。杨昊心想,这就是他们想要看到的场景。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当爱和善意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就能改变更多人的命运。他转头看向杨娟,两人相视一笑,无需言语就明白了彼此的心意。

    远处的山峦披着新绿,田里的秧苗正在茁壮成长。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第七章:永恒的爱

    岁月如溪水般静静流淌,转眼间已是三十年光阴。杨昊和杨娟的鬓角都已染上霜白,但他们的眼神依然如年轻时那般清澈明亮。每天清晨,两人都会手牵着手,沿着村后的小路散步。这条路他们走了大半辈子,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都承载着他们共同的记忆。

    村里人都说,这对夫妻是活生生的传奇。当年那个贫瘠的山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整齐的砖瓦房取代了昔日的茅草屋,宽阔的水泥路蜿蜒在山间。村口那棵老槐树下,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杨昊杨娟夫妇捐建几个大字。

    这天傍晚,夕阳将天边染成橘红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杨昊与杨娟简介 >杨昊与杨娟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