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部
里闪烁出灼人的光芒。她仿佛看到爸爸还没倒下,还在战斗,又射落了无数架敌机。然后,爸爸扛着机枪笑了,在朝她走来,呼喊:幺妹,我想见你……

    她真的迎了上去……小时候,就是这样,爸爸在外面劳作回来,第一个声音就是喊她幺妹。倚着门框等待爸爸回家的她,就满心欢喜地脱框而出,投进爸爸的怀里……

    爸爸是第一个支持幺妹当红军的。在幺妹当红军之前,爸爸已经带了九位亲人参加了红军。他说我们全家都要参加红军,红军就是我们的家。爸爸的生命与红军连在了一起,他整个的家与红军连在了一起。

    陈幺妹向着那个方向,向他的爸爸举起了右手:爸爸,敬礼!

    那个方向,多么宽广。陈幺妹想到了所有征战的亲人。她想他们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在战斗,妈妈亲手绣织的红兜肚,永远兜着一个个英勇不屈的壮烈心魂。

    童主任沉重而信任地把手搭在陈幺妹肩上,说:幺妹同志,你一定要像你爸爸那样去战斗。

    是!

    有位战士急步跑过来,向童主任报告:何芝同志要生了。

    3

    医生说,没有什么痛比生孩子更痛的。长征路上,生孩子也是一场生死大战。

    老百姓都跑光了,只留下空洞洞的房子,但像生孩子这样的事,红军更不便到老百姓的家里去。何芝躺在一个羊圈里,几名女战士在她的身旁忙着。男同志有劲使不上,只能在外面听动静,鼓干劲。

    前次何芝挨了敌机的炸弹,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开刀,都没有哼过喊过,此时却是呼天抢地的。在她的呼喊里,大家听出了一个人的名字,就是她的老公,红军的一位高级首长。

    生过孩子的圆圆,就特别懂得女人此时的心情,所以跑出来向童主任请求,把何芝的老公请来抱抱腰,使使劲。

    童主任心里着急,但说:首长在指挥战斗,到哪里去喊

    在另一处,陈幺妹和满满,正将一条条的卫生带缝成孩子的衣物,因为在一次奔跑中,何芝不慎将为孩子准备好的衣服给跑丢了,她们要赶紧补上。给孩子缝衣服的陈幺妹和满满心情很复杂,一会是笑意满面,一会泪流满面。这个时候,才让人感觉出,她们是真实、全面的女人。

    何芝终于将孩子生出来了。但是,孩子不哭,满身乌黑,大家急得不得了,孩子不哭,她们却哭了。这时,圆圆狠巴巴地倒提起孩子,在孩子的屁股上猛拍了几下。哇——孩子惊天动地地哭了起来,随即满身通红。

    童主任高兴得要进去看,又立马停止了脚步。不同的男人和不同的女人,在一些时候,总要隔得那么远,尽管心是那么近。

    但是,不管怎么样,上级有命令,为了不影响部队的行动,所有在长征路上生下的孩子,都必须就地处置。这是最高命令。

    很快就要出发。有求必应的童菩萨确实很为难。为了这个孩子,部队战友们,还有何芝本人,都付出得太多,而现在不能带着孩子跟部队和母亲一起走,这对谁都是残忍的。

    何芝肝肠寸断,最后她说:孩子不能带走,想办法寄养在老乡家里吧。战争是残酷的,不能怪我不疼爱孩子,实在是没有办法。让孩子到人民群众当中长大也好,如果他是革命的,长大后会来找我们的。

    其实,寄养也不是轻松一言。因国民党反动派的蒙惑,老百姓误会红军,所以都跑光了。在红军到过的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状况。最后,何芝甚至是尚未看清性别的新生儿,穿戴着由陈幺妹、满满等用卫生带缝成的衣帽,被放在一户人家的空屋里。

    童主任含着泪写下了一张纸条,附在孩子的身上:

    该户主人鉴:

    我们是为千人服务的工农红军。今在苗家借地生子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最后一条血路简介 >最后一条血路目录 > 第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