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若将模芯刻以水波纹,琉璃冷却时或可沿纹收缩,气泡必少。
爹爹,硝石来了!
次子曾逮扛着麻袋破门而入,腰间还别着龙虎山道士赠的《火攻要诀》。
曾几抓起硝石细看:昔先祖制瓷以硝石调釉,不想竟可用于琉璃。
他取来坩埚,将石英砂、铅丹、硝石按《天工开物》配比投入,火焰骤起,映得老泪纵横。
忽闻叩门声,欧氏工坊主欧承煜踏雪而入,袖中藏着半片残镜:曾兄,荆楚玻片镜虽薄,却能观五百步。
曾几抚须不语,目光落在镜面上的划痕
——
这是日间试镜时被沙粒磨出的瑕疵。
他取出自制的模压镜,镜面微凸如龟甲,雨水自然滑落:欧兄可知,我江右石英得天地之纯,模压之法合工巧之极。此镜虽重,却如重甲之士,可挡万夫之勇。
绍兴二十六年春,曾几率弟子上龙虎山,取硝石、石英,在山麓设窑。
韩盛龙则奔走于江右商帮,以
观远镜可护商队
为由,募得白银三千两,购得虔州铁矿,铸新模芯。
三月初三,首炉开窑。
曾几亲执火钳,按
文火引晶、武火聚光、退火成纹
三法,历时七日。
当模芯冷却,曾逮捧出琉璃镜,内中七道水波纹如真水流动,透光率竟达九成。
曾几以镜照山,可见松针上的晨露
——
足证观远可达八里。
消息传至临安,枢密院遣官南下,命曾氏工坊为御前特制
九联模镜,可分九镜聚光,观九方之敌。
曾几却拒之:模镜虽利,不可独大。须教匠人皆知,模压之法非我曾氏独有,乃江右水土所育。
遂将模芯图纸刻于青原山壁,任人拓印。
江右匠人制镜,须过三关:一取石英,必选庐陵三伏天所采,杂质最少;二铸模芯,必刻青原水纹,合天地之气;三淬火候,必按《周易》时辰,分毫不差。
乾道二年(1166
年),曾几病逝于青原山,享年八十二岁。
临终前,命弟子将模压机捐给州府学堂,刻碑曰:模镜之法,始于土,成于火,精于工,传于人。
韩盛龙遵其遗愿,在庐陵创办
江右匠学,广收学徒,不分贵贱。
数十年后,蒙古铁骑南下,江右匠人携模镜技艺西迁,途经波斯、阿拉伯,竟在大马士革生根发芽。
而青原山壁的模芯图纸,虽经风雨侵蚀,水波纹依旧清晰,仿佛在诉说那个敢以模压琉璃挑战西域水晶的年代,那个
一镜既成,万夫莫开
的江右匠魂。
曾吉勇猛然惊醒,发现指甲深深掐入掌心
——
梦里曾几捧起无瑕琉璃镜的瞬间,他分明看见镜片上倒映的不是松针,而是联创电子实验室的光学平台。
办公桌上的手机震动,是深圳签约代表发来的消息:比亚迪要求镜头透光率提升至
99.2%,否则还要谈。
他盯着电脑屏保上的青原山照片,忽然想起梦境中刻在山壁的水波纹。
抓起马克笔在白板上画下七道弧线:元亮把最新的模芯纹路调成青原水纹变种,就叫‘庐陵七叠浪’。
指尖划过
文火
-
武火
-
退火
的古法三阶段,在旁边标注:对应咱们的‘梯度温控算法’,第三阶段时长增加
15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