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洗着褪色的围裙,指节被冷水泡得发白。木桶里漂浮的药渣随着水波打着旋,混着儿子复诊单上刺目的数字,在水面晕成模糊的墨团。三女儿突然撑着伞出现在巷口,怀里的保温桶还冒着热气:妈,我炖了虫草老鸭汤,给哥补补身子。
深夜的台灯下,大姐把助学贷款合同叠进抽屉,指尖抚过实验室项目申报书。手机屏幕亮起转账提示,是远嫁的二姐发来的家用。她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将数据重新核对了三遍——这个月的加班费,应该够交两个妹妹的学费了。三妹的工作室里,缝纫机声彻夜未停,新设计的蓝灵珠主题丝巾即将出货,订单备注栏里密密麻麻写着加急捐赠。
四妹在出租屋里支起画架,画布上是母亲佝偻着背熬药的剪影。画廊经纪人打来电话,说这幅《守望》被收藏家高价买走,她却把钱全换成了进口药。小妹攥着勤工俭学的工资单,在超市货架前反复比对钙片价格,最后咬牙选了最贵的那瓶。路过文具区时,她摸了摸包装精美的笔记本,又默默放回原处。
中秋夜,李家小院摆着五张空荡荡的椅子。大女儿在实验室调试设备,屏幕蓝光映着她偷偷抹泪的手;二姐在直播间强颜欢笑,眼角藏不住疲惫;三妹打包完最后一批订单,对着满墙的样品轻声说:爸,等这批货款到了,就能换副新拐杖了。四妹在画布上添上最后一笔月光,把画寄给住院的哥哥当礼物;小妹把省吃俭用的钱塞进母亲枕头下,转身又钻进了便利店夜班。
老井的蓝灵珠突然泛起微光,守护精灵望着奔波的五姐妹轻叹:凡人的坚韧,远比神力更动人。晨光初现时,李阿姨打开家门,发现台阶上整整齐齐码着五个信封,沾着露水的桂花落在最上面的那封,信封背面歪歪扭扭写着:给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某个寻常的清晨,李阿姨推开家门,发现门口放着个竹篮。鲜嫩的青菜还挂着晨露,底下压着张字条:婶子,菜是自家种的,给孩子补补。这是村里王大爷家的笔迹。接连几日,总有村民以各种理由送来米面、鸡蛋,或是悄悄帮着修补漏雨的屋顶。阿明和阿远带着年轻人,把李家门前的泥路铺成了石板道。
大姐的实验室传来喜讯,她主导的科研项目获得重大突破,奖金不仅能偿还助学贷款,还能支付弟弟后续的康复费用。消息传开那天,二姐的直播间涌进大批网友,大家纷纷留言鼓励,打赏的礼物化作满屏星光。三妹的文创工作室与村里达成合作,带动二十多位妇女就业,订单源源不断。
四妹的画作在省级展览中获奖,她将奖金全部捐给了村里的助学基金。小妹考上了理想的医学院,临行前,她在老井边种下一排桂花树:等这些树开花了,我就学成回来了。
寒来暑往,李家小院的桂花树越长越高。每逢中秋,五个女儿总会想尽办法赶回家。月光下,她们围坐在老井旁,大姐讲述科研新进展,二姐分享直播中遇到的暖心故事,三妹展示新设计的文创产品,四妹拿出未完成的画作请大家提意见,小妹则学着给家人做简单的推拿。李阿姨看着热闹的场景,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笑意。
一天夜里,蓝灵珠光芒大盛,守护精灵现身:你们用爱与坚韧,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话音未落,整个村子的灯火次第亮起,与天空中的星河遥相辉映。原来,那些曾被生活压弯的脊梁,早已在相互扶持中化作照亮前路的明灯,温暖着每一个平凡却闪亮的日子。
子夜的老井泛着冷光,李阿姨握着生锈的铁勺,在灶台前来回踱步。锅里的鸡汤咕嘟作响,香气裹着药材的清苦漫出窗棂,却暖不了她冰凉的指尖。案板上整齐码着切好的葱花,刀刃反光映出她眼下的青黑——这已是她失眠的第七夜。
妈,我帮您。三女儿突然推门而入,发梢还沾着工作室的彩线碎屑,咱们卖夜宵吧,您做的砂锅鱼头最香了。母女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