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和他朋友没待多久就走了,全程没再和我说一句话,只是离开前,眼神复杂地又看了我一眼。
那一眼,不再是过去那种全然的漠视
我没空细究。
因为那篇《泼饭背后》带来的影响,远超我的预期。
文章不仅在校内刷屏,被本地资讯号转载,甚至引起了校领导的注意。工作室负责人破天荒地在例会上点名表扬了我,语气里带着难得的赞许。
最直接的变化是,我在新媒体工作室的地位,肉眼可见地提升了。
不再是那个缩在角落、只会被分派些边角料任务的小透明。负责人开始将一些核心选题策划交给我,让我参与讨论,甚至主导一些小型专题。
林悦,这个毕业季系列策划,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林悦,下周的推送排期,你来初步定一下。
林悦……
我成了负责人嘴里的高频词汇。沈茹和王昊也自然而然地和我走得更近。我们三个人,一个点子多、行动力强,一个技术过硬、沉默可靠,而我,似乎在文字敏感度和逻辑分析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知不觉间,我们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核心团队。
沈茹负责搞定各种外联和采访,风风火火;王昊则包揽了所有技术难题,P图、剪辑、数据分析,默默提供最强后盾;我则更多地负责选题策划、深度稿件撰写和整体流程把控。
忙碌而充实,我几乎快要忘记陈阳这个人,忘记那段卑微到尘埃里的暗恋时光。我沉浸在将想法变成文字、再看着文字引发讨论的成就感里,前所未有的满足。
直到学校公告栏贴出了一张色彩鲜艳的海报——启航杯年度校园创意策划大赛。
哇!一等奖奖金一万!还有名企实习推荐!沈茹指着海报,眼睛都在放光,林悦,王昊,我们干不干!
工作室负责人显然也看到了这个机会,直接在群里@了我们三个:这个比赛,我们工作室要参加,你们三个牵头,组个队,方案尽快报给我。
被推举为项目负责人之一,我既紧张又兴奋。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
干!我几乎没有犹豫。
沈茹欢呼一声,王昊也默默点了点头,推了推眼镜。
我们迅速组建了团队,除了我们仨,还吸纳了几个有想法、执行力强的部员。接下来的几天,工作室的小活动室成了我们的常驻地,讨论、策划、分工……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
然而,就在我们初步方案成型,准备去网上提交报名信息时,我却在公布的参赛队伍名单里,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计算机学院·星辰队】
指导老师:张教授(资深教授,多次带队获奖)
队长:陈阳
队员:李哲、赵宇航、系花苏雅……后面跟着一串在我们学校里响当当的名字,不是院学生会主席,就是各类竞赛大神。
我去!陈阳他们队也参加!沈茹凑过来看了一眼名单,惊呼出声,这阵容也太豪华了吧张教授带队,他们这是冲着冠军去的啊!
陈阳。苏雅。
那个在篮球场边给他递水的女生,赫然也在其中。
他们是公认的夺冠大热门,资源、人脉、经验,都远超我们这种草台班子。
怕什么!沈茹拍了拍我的肩膀,强作镇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有创意!
话虽如此,接下来的备赛过程,却远比想象的要艰难。
我们策划的方案需要一个特定的校园场地进行模拟展示,但场地申请却迟迟批不下来,负责老师总是以时间冲突、已被预订等理由推诿。
我们想获取一些关于校内消费习惯的匿名数据作为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