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上海,爱情是可以被计算的——
家世、户口、资产,缺一不可。
我花了三年时间精心算计,却发现自己才是被算计的那个。
当江浙沪独生女苏星瑶转身嫁给门当户对的富二代时,
我这个来自十八线小城的年轻人终于明白:
有些阶层,靠爱情是跨不过去的。
1
我第一次见到苏星瑶是在公司楼下的那家星巴克。
那是三年前的春天,上海刚刚摆脱冬日的阴冷,梧桐树抽出嫩绿的新芽。
我像往常一样,午休时间下楼买咖啡提神。排队时,前方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我抬头,看见一个穿着米色风衣的女孩正和同伴说笑。
她不算特别漂亮,但有种说不出的气质——
皮肤白皙,黑发如瀑,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
更重要的是,她手腕上那块百达翡丽和放在柜台上的爱马仕包,无声地宣告着她的身价。
苏星瑶,你爸又给你打钱了她的同伴笑着问。
烦死了,非要我买新包,说旧的那个配不上下周的晚宴。她撇撇嘴,语气里却没有半点不耐烦,只有被宠坏的娇嗔。
我记住了这个名字——苏星瑶。
回到办公室,我立刻在领英上搜索她。
苏星瑶,26岁,杭州人,复旦本科,哥伦比亚硕士,现在在一家外资投行做分析师。社交媒体上满是她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照片,滑雪、潜水、骑马,标准的白富美生活。
而我,许喆,28岁,来自中部一个十八线小县城,父母都是普通工薪族。
靠着拼命读书考到上海,毕业后在一家二流咨询公司做普通职员,月薪两万出头,扣除房租和生活费,攒下的钱连郊区一个小厕所都买不起。
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
苏星瑶的笑容和那块百达翡丽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知道,要在这个城市真正立足,单靠自己的努力几乎不可能。
我需要一棵大树,一个跳板,而苏星瑶——这个江浙沪独生女,正是完美的选择。
我开始策划如何接近她。
首先,我摸清了她的作息。
每周二、四中午,她都会到那家星巴克买咖啡;
每周五下班后,她会去静安寺附近的一家瑜伽馆;
每个月第三个周末,她会在外滩某会员制酒吧和朋友聚会。
我开始了精心的偶遇计划。
第二个周四,我提前二十分钟到星巴克,选了个靠窗的位置。
当苏星瑶推门进来时,我假装专注工作,实则用余光观察她的一举一动。
她点了一杯香草拿铁,然后站在取餐区等待。
机会来了。
我起身装作去拿纸巾,经过她身边时不小心碰掉了她的手机。
对不起!我连忙弯腰捡起,递给她时露出最诚恳的歉意表情,屏幕没碎吧
她检查了一下,摇摇头:没事。
我请你喝杯咖啡赔罪吧。我指了指柜台,就当是道歉。
她犹豫了一下,然后笑了:好啊,不过我已经点了。
那...下次我试探着问。
下次再说吧。她接过咖啡,转身离开,但至少,她记住了我的脸。
接下来几周,我制造了更多偶遇:
瑜伽馆门口碰巧路过,酒吧里偶然坐在邻桌。
每次我都表现得彬彬有礼,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不让她感到被冒犯。
第五次在星巴克遇见时,她主动跟我打招呼:又见面了。
是啊,真巧。我微笑,看来我们都是这里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