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
这些古籍中的智慧,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阿明内心深处对世界认知的黑暗角落,让他对生活、家庭、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他仿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时,突然寻得了一盏明灯,指引着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他开始尝试用这些智慧去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也希望能把这些道理分享给村里的人,让大家都能从中受益。他会在与村民聊天时,不经意地提及古籍中的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给他们听,希望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三、青春抉择:现实与梦想的艰难弈
高中毕业后,阿明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家中的经济状况早已捉襟见肘,父母为了供他读书,已经借了不少外债,如今实在无力支撑他继续上大学。看着父母日益佝偻的身躯,脸上布满的皱纹和那充满无奈与愧疚的眼神,阿明的心里一阵酸楚。父亲的脊背不再挺拔,那是多年劳作压弯的;母亲的双手粗糙干裂,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他知道,自己必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放下了心中的大学梦,回到村里,拿起农具,和父母一起在那片熟悉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然而,阿明心中那团对知识、对梦想的火焰,并没有因为生活的重压而熄灭。在田间劳作的间隙,当其他年轻人聚在一起闲聊、打牌时,阿明却坐在田埂上,拿出随身携带的书本。他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忘却了劳作的疲惫和周围的嘈杂。书本就像他的精神支柱,给予他力量和慰藉。夜晚,在昏暗的灯光下,家人都已入睡,他依然趴在那张破旧的桌子上读书写作。桌子的表面坑洼不平,但是阿明毫不在意,他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化作笔尖流淌的文字。他写村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如何唤醒沉睡的村庄,那阳光温柔地洒在屋顶、树梢,给整个村庄带来生机与活力;他写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温暖故事,村民们在困难时刻相互扶持,展现出人性的美好;他写自己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
在村里,阿明深刻感受到了村民们的善良淳朴。农忙时节,这种团结互助的氛围尤为浓厚。你家缺人手,我家主动来帮忙插秧、收割;哪家有困难,全村人都会伸出援手。有一次,村里的张大伯突发重病,需要一大笔手术费。消息传开后,村民们纷纷解囊相助,有的拿出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有的甚至去借钱来帮忙。这家凑几十,那家凑几百,很快就凑齐了手术费。张大伯最终转危为安,他和家人对村民们感激涕零。这种真挚的情感,让阿明深深感动,他觉得这就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支撑他在艰难生活中坚持下去的力量。他在写作中,多次描绘这种邻里间的深厚情谊,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温暖。
但同时,阿明也敏锐地察觉到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村里有个富户,仗着自家有些钱财,在村里横行霸道。有一回,他家的牛跑到了邻居李大爷的地里,把庄稼践踏得一片狼藉。李大爷心疼不已,找他理论,没想到那富户不仅不道歉,还破口大骂,说李大爷的庄稼不值几个钱,还威胁李大爷要是再纠缠就不客气。阿明看在眼里,怒在心头,他深知这种恃强凌弱的行为是对公平正义的践踏。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他相信文字的力量,希望通过写作来引起人们对这种现象的关注。
阿明决定做点什么来改变这种状况。他利用农闲时间,在村里的晒谷场上,搬来几块木板当作黑板,用树枝当作粉笔,给大家讲述自己从古籍中学到的道理。他希望能让大家明白,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帮互助,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村庄。一开始,村民们并不理解他,觉得他讲的都是些大道理,不切实际,还嘲笑他是个书呆子。但阿明并没有因此而气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