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出现在异国他乡的货架上;穿着改良苗服的寨民,熟练地操作着半自动化的生产线,脸上是踏实而满足的笑容;曾经寂静的月亮湾,石板路上常常能见到背着相机的游客,空气里除了草木清香,更多的是各种食材加工时散发出的诱人香气。

    寨民们的钱包鼓了,吊脚楼翻新了,孩子们上学的路也更宽敞了。更让我欣慰的是,那些古老的歌谣、繁复的刺绣、独特的节庆,随着寨子经济的复苏,重新焕发了光彩。美食,成了我们文化活态传承最好的载体。不少大学的研究团队也来了,记录、研究这里的民族饮食文化。

    但我知道,光靠卖产品是不够的。真正的传承,需要根基,需要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于是,在寨味步入正轨的第三年,我用积累的资金,在寨子旁边风景最好的一片山坡上,建起了一座融合了苗寨建筑风格和现代实验室功能的新食文化研究院。

    我把大部分精力从日常生产管理中抽离出来,投入到这里。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研发中心,更是一个摇篮,培养出既懂得尊重传统智慧,又能掌握现代食品科学的新一代守味人。研究院里有从寨子里挑选出来的、对食物有悟性的年轻人,也有我从外面请来的食品专业的毕业生。我们一起研究古老的酿造技艺,分析特色香料的成分,探索如何在不使用化学添加剂的前提下延长保质期,如何让传统的美味更符合现代人的健康理念。

    看着年轻的面孔在显微镜前专注地观察,在试验台前认真地记录,听着他们用还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夹杂着苗语激烈地讨论,我常常会想起多年前那个在自家厨房里反复试验酱菜配方的自己。只是如今,我不再孤单。

    日子就在这忙碌而充实的节奏中向前奔流,我几乎快要淡忘家乡那些人和事带来的刺痛。直到那天,阿鹏大哥表情复杂地找到我,说寨子外面来了几个人,点名要见我。

    第一个见到的是李强。

    五年时间,足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眼前的李强,哪里还有半点当初那个在村里呼风唤雨、在我面前指手画脚的强哥模样头发花白稀疏,油腻地贴在头皮上,穿着一件洗得发黄的旧衬衫,身形佝偻,眼神躲闪,脸上刻满了被生活磋磨的疲惫和落魄。

    他搓着手,局促不安地站在研究院门口,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小灵……不,谢厂长……他声音干涩,带着讨好的笑,我……我听说你这里现在搞得很大……你看,我……我能不能在你这儿找个活干干啥都行,扫地、搬货……我保证好好干!

    我看着他,心里没什么波澜。王叔之前断断续续说过他的情况,投资失败,欠了一屁股债,老婆也跑了,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没等我回答,阿鹏大哥又领来了第二个人——马小龙。

    他比李强更让我意外。曾经那个看起来老实巴交、我一度倾囊相授的徒弟,此刻脸色蜡黄,眼窝深陷,一身廉价的西装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早已没了当初那点小老板的派头。他看到我,眼神复杂,有羞愧,有不甘,还有一丝走投无路后的哀求。

    师傅……他低着头,声音几不可闻,我的厂子……倒了。官司也输了……我……他抬起头,眼圈泛红,我知道我对不起你……我混蛋!可是……求你给我一条活路吧!我懂技术,我可以帮你……

    我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上的一个培养皿。活路当初他偷走我的配方,联合李强把我逼上绝路的时候,可曾想过给我留一条活路

    紧接着,阿鹏大哥又转达了一个消息,是家乡那边通过王叔传话过来的。那几个当初在推介会上闹事、对我破口大骂的老厨师,看到月亮湾如今的红火景象,再看看自家门可罗雀的铺子,终于低下了他们那颗高贵的头颅,想来交流学习,希望能得到我的指点。

    呵,指点

    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一位米其林厨师的血泪创业路简介 >一位米其林厨师的血泪创业路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