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也一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才是贫穷和愚昧的根源。
我深吸一口气,声音清晰地传进每个人的耳朵:我想设计一条路。一条连接靠山村和你们村,再一直通往县城的柏油路。路通了,孩子们去镇上、去县城上学就方便了,山里的特产也能运出去。两个村子,都能受益。
我描绘着那条路的蓝图,虽然它只在我脑子里成形,但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一条宽阔平坦的路,不再泥泞,不再尘土飞扬,连接着两个曾经因为误会而隔阂的村庄,连接着大山深处和外面的世界。
家乡的村民们面面相觑,似乎一时没反应过来。修路修一条通往县城的柏油路这在他们看来,是比建学校还要遥远的梦想。
这条路,工程量很大,需要的钱也更多。我看着老杨,也看着李实,如果两个村子愿意一起努力,像当初建桥一样,或许……我们可以试试。
李实眼睛一亮,激动地看着我。家乡的村民们则陷入了沉默,他们在消化这个突如其来的提议。这不像简单的原谅,更像是一种考验,一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实现的救赎。
最终,在家乡新村长老杨和几位有威望的长辈推动下,以及桥上学堂带来的示范效应,两个村子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合作。一开始,家乡的村民们有些拘谨,毕竟之前闹得那么难看。他们默默地干着最脏最累的活,搬石头、挖土方,仿佛想用汗水洗刷掉过去的污点。
靠山村的村民们展现了淳朴和包容。他们没有冷嘲热讽,只是像往常一样热情地招呼着,递水递烟。吃饭的时候,两村的人坐在一起,从一开始的沉默寡言,到后来渐渐有了交流。
哎,老李啊,你家那黄牛卖得值不
还行!为了娃儿们上学,值!
是啊……我们当初真是糊涂啊,听信了小人谗言……
过去的事就过去了,都往前看吧!路修好了,以后你们过来也方便,串串门!
在共同的劳作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像冰雪一样消融。家乡的村民们看到了靠山村的淳朴和善良,也亲身体会到了我为了这座桥、为了这条路付出的心血。他们终于理解,一个真正想为乡亲做事的人,是不会计较个人得失的。信任,不是靠嘴上说的,是靠一起流汗、一起拼命挣来的。
陈建筑师,俺们当初真是瞎了眼!一个曾经跟着刘刚起哄的村民,抹着脸上的汗水,声音沙哑地对我说,您大人有大量,别记恨俺们!
我看着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摇了摇头:都过去了。
我知道,有些伤痕还在,但至少,人心的桥梁正在搭建。
修路的工程远比建桥复杂,需要协调的事情更多,遇到的困难也更大。资金依然是最大的问题,虽然两个村子都尽力凑钱,但缺口很大。我再次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资源,联系了一些之前合作过的公益组织,讲述了这条路的意义。
好在有了桥上学堂的成功案例和媒体的持续关注,这次筹资相对顺利一些。更重要的是,两个村子空前的团结和投入,打动了很多人。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改变的可能。
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山谷的宁静,压路机来回碾压着路基。工地上,家乡和邻村的村民们混合在一起,不再分彼此。他们一起喊着号子,一起搬运材料,一起失落,又一起燃起希望。汗水,冲刷着过去的误解和仇恨。
终于,在又一个秋天来临的时候,一条崭新的柏油路像一条黑色的巨龙,蜿蜒着伸向远方。它连接了靠山村和家乡,穿过田野,绕过山丘,笔直地通往县城。
路修通的那一天,没有盛大的典礼,只有两个村子的村民自发地聚集在路口。孩子们是最高兴的,他们穿着鲜艳的衣服,像一群蝴蝶,在新修好的柏油路上奔跑跳跃。
然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