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但出路在哪里那扇朱漆小门背后又是什么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座青铜日晷上。既然这里是观星台,那么解开谜题的关键,很可能仍然与星象有关。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重新审视那空中即将消散的倒悬星图,以及平板电脑上经过《周髀算经》校正后的模型。

    偏差……镜像……量子纠缠……人造血……

    一个个关键词在他脑海中碰撞、组合。

    突然,他注意到,在校正后的星图模型中,那颗相对位置发生偏移、距离被缩短的开阳星(北斗六)与摇光星(北斗七),其连线指向的方向,恰好是……那扇紧闭的朱漆小门!

    这会是巧合吗

    还是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指引利用天象的细微偏差,来标示出真正的生门

    方砚秋不再犹豫。他必须赌一把。

    他再次背起秦昭,快步走向那扇朱漆小门。门上没有锁,只有一个古旧的铜兽衔环门环。他伸手握住冰冷的门环,用力一拉。

    吱呀——

    伴随着令人牙酸的摩擦声,朱漆小门缓缓打开。门后,并非预想中的房间或走廊,而是一片……更加深邃的黑暗。

    但在这片黑暗中,隐约可见一级级向下的石阶。

    一个新的,未知的区域,展现在了他的面前。

    第四章:血墨写的《守宅日志》

    门后的黑暗仿佛有实质,浓稠得化不开。方砚秋打开头灯,光柱勉强刺破黑暗,照亮了向下的石阶。石阶由粗糙的青石条砌成,两侧是冰冷的夯土墙,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重的霉味和尘土气息,还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类似旧书卷的墨香。

    他背着秦昭,小心翼翼地踏上第一级台阶。脚下的石阶很稳固,但每一步都仿佛踏入了更深的未知。他能感觉到温度在迅速下降,与外面庭院的微凉不同,这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阴冷。

    石阶并不长,大约下降了二十多级后,便到达了底部。眼前出现了一个不大的密室,约十平方米左右,四壁空空,没有任何陈设,只有正对着石阶的墙壁上,嵌着一个半人高的壁龛。

    壁龛内,没有供奉神像或牌位,而是整齐地摆放着几卷用油布包裹的卷轴,以及一本摊开的、线装的蓝色封皮古籍。

    方砚秋将秦昭靠墙放下,快步走到壁龛前。他的心跳有些加速,直觉告诉他,这里可能藏着关于这座古宅秘密的关键线索。

    他先拿起那本摊开的古籍。封皮是靛蓝色的硬纸,没有书名,纸张泛黄发脆,显然年代久远。翻开内页,里面的字迹是用毛笔书写,字体是工整的馆阁体小楷,但颜色却不是墨色,而是一种暗沉的、已经干涸发黑的……血红色!

    血书方砚秋瞳孔一缩。

    他仔细辨认着那些血字,内容似乎是一本日记,或者说日志。开篇的日期赫然写着:同治三年,甲子月,癸卯日,晴。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

    找到了……历史线索!方砚秋精神一振,立刻拿出平板电脑,启动高精度扫描和OCR文字识别功能,开始一页页地拍摄、记录这本血字日志的内容。

    日志的笔迹起初还算流畅,记录着一个自称守宅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对这座宅邸进行维护、修缮的琐事。但随着日期的推移,笔迹开始变得潦草、急促,甚至有些癫狂。内容也开始涉及一些诡异的事情:

    ……同治三年,乙丑月,庚申日,雨。是夜子时,东厢‘巽’位墙体自行移位三寸,与图纸不符。以鲁班尺量之,毫厘不差。非人力所能为也。主公所言‘活宅’,诚不我欺……

    ……同治三年,丙寅月,丁巳日,阴。后院观星台铜铃无风自鸣,夜观天象,北斗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异域规则:古宅迷踪简介 >异域规则:古宅迷踪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