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深秋的冷风像刀子般刮过老街,卷着枯叶在墙角打着旋。

    刘伟缩在褪色的格子衬衫里,后颈处的线头随着风轻轻晃动,他盯着手机屏幕上的余额发呆——13.6元。这条他走了三年的街道此刻正浸在暮色里,路灯把梧桐树的影子拉得老长,远处菜市场的铁门哐当哐当地摇晃,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夜晚叹息。

    刘伟今年24岁,从山区农村来到这座城市已经三年。高中毕业后,他跟着同乡挤上南下的绿皮火车,在建筑工地扎钢筋、搬水泥。那时他总觉得,只要肯吃苦,总能在这座城市站稳脚跟。记得第一个月领到工资时,他攥着皱巴巴的钞票,在电话里对母亲说……

    等我攒够钱,就把咱家漏雨的屋顶修了。

    变故来得毫无征兆。去年春天,父亲在田间劳作时突然晕倒,被邻居送进医院。

    刘伟连夜赶回老家,看着病床上插满管子的父亲,第一次觉得自己的手掌如此无力。家里的积蓄像沙漏里的沙,很快见底,亲戚朋友借了个遍,出院时还是背了五万多的债。

    为了照顾父亲,他不得不辞掉工作,等父亲病情稳定,再次回到城市时,工地的活已经越来越少,即使有,工钱也经常拖欠。

    这天,刘伟在老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街边的小吃摊飘来阵阵香气,他下意识摸了摸口袋,空空如也。

    忽然,记忆深处的画面浮现……

    小时候跟着母亲赶集,母亲总会在包子摊前驻足,掏出一枚带着体温的硬币,换来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那时候,一块钱对他来说,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一块也是钱啊!

    他喃喃自语,脚边的枯叶被风卷起,在他眼前打了个转,仿佛在为他指引方向。

    说干就干。刘伟四处打听,在城郊一处城中村租下了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小屋。

    墙面斑驳,墙角结着厚厚的蛛网,屋顶还在漏雨,但每月300元的租金他还能承受。他把仅有的积蓄拿出来,在二手市场买了一口锈迹斑斑的蒸锅,又去批发市场买了面粉和最便宜的萝卜白菜。没有经验,他就厚着脸皮去请教街边卖包子的张大爷。张大爷是个热心人,看他可怜,手把手教他发面、调馅,还把祖传的配方告诉了他。

    每天凌晨两点,当整座城市还在沉睡,刘伟的小屋就亮起了昏黄的灯光。揉面的声音、剁馅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他的手掌很快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手指被面粉腌得发白,指甲缝里永远沾着洗不掉的馅料。但每当想到父亲的药费,想到家里的债务,他就咬咬牙继续干下去。

    第一次出摊的情景,明明至今记忆犹新。

    那天凌晨三点,他就起床准备,手忙脚乱地把蒸好的包子装进保温箱。深秋的风像冰碴子一样扎进骨头,他骑着二手三轮车,车轱辘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在空荡的街道上格外刺耳。找到一个角落支起小摊,他紧张地看着过往的行人,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堵住,怎么也喊不出声。

    直到一个穿着橘色环卫服的大叔路过,停下脚步问

    小伙子,包子咋卖

    刘伟这才回过神,结结巴巴地说……

    一块钱一个。

    大叔买了两个,还笑着鼓励他。

    味道不错,加油!

    看着大叔走远的背影,刘伟的眼眶突然发热。这是他来到这座城市三年,第一次感受到陌生人的善意。

    然而,摆摊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城管时不时来巡查,每当听到远处传来的警笛声,刘伟就得推着三轮车拼命跑。有一次,跑得太急,保温箱里的包子洒了一地,行人的鞋子无情地踩过,雪白的包子瞬间变得面目全非。他蹲在地上,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但哭过之后,他还是咬咬牙,收拾好残局,重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一块也是钱简介 >一块也是钱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