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连买包盐都要反复掂量的日子。第二天,他在店门口贴出告示:环卫工人、流浪人员、困难学生,每日可免费领取两个包子。

    王阿姨看到后直抹眼泪,从杂货店抱来两箱火腿肠。

    傻孩子,光吃包子哪行

    然而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更大的危机悄然而至。隔壁新开的连锁早餐店打出一元三个包子的促销广告,鲜艳的红色条幅几乎遮住了刘伟的招牌。头几天,老顾客们还特意绕路来照顾生意,但随着寒流来袭,客流量还是肉眼可见地减少。

    深夜收摊后,刘伟摁着计算机算账。账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进货、房租、水电费,最后一行的赤字刺得他眼睛生疼。学徒小周提着保温桶过来,里面是他特意留的热粥。

    刘哥,要不咱们也降价

    刘伟盯着墙上良心包子的牌匾,缓缓摇头。

    再想想办法。

    转机出现在一个雪夜。刘伟像往常一样准备收摊,突然看见几个醉汉在欺负流浪老人。他抄起门后的扫帚冲过去,和醉汉扭打在一起。混乱中,他的额头被酒瓶划伤,鲜血顺着脸颊往下淌。这时,环卫工老张带着十几个工友举着手电筒赶来,醉汉们见状落荒而逃。

    第二天,老街的商户们自发组织起来,在社交平台发视频讲述刘伟的善举。视频里,他缠着纱布的额头还在渗血,却笑着给老人递包子。

    人活一口气,再难也不能丢了良心。

    这条视频迅速刷屏,第二天清晨,包子铺门口排起了长队。有特意从郊区赶来的网友,也有带着孩子来上道德课的家长。

    王阿姨看着忙得脚不沾地的刘伟,偷偷往馅料里加了自家腌的梅干菜。五金店老张送来新做的蒸笼,卖菜的刘婶每天挑最好的白菜给他留着。就连连锁早餐店的老板也登门拜访,握着刘伟的手说……

    兄弟,我服你。

    两家店后来达成协议,连锁早餐店负责供应半成品馅料,刘伟则传授手工包制的诀窍。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刘伟的生活愈发忙碌。他每天凌晨一点起床,先去菜市场挑选最新鲜的食材,回来后带着学徒们揉面、调馅。白天守在店里招呼客人,晚上还要抽空去夜校学习经营管理。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亲自包每天的头三笼包子——那是留给环卫工人的爱心早餐。

    一个暴雨倾盆的午后,店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穿着考究的中年男人摘下墨镜,正是当年被刘伟赶走的占摊位者。他红着脸递上名片……

    刘老板,我是来道歉的。当年我刚失业,一时糊涂...后来看你坚持行善,我也开了家小面馆,专门收留困难人员。

    说着,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合作计划书,提议共同打造公益餐饮联盟。

    刘伟的手在微微发抖。他想起三年前那个攥着13.6元的寒夜,想起摔在泥地里的包子,想起老街人温暖的笑脸。最终,他在计划书上郑重签下名字,却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收益的20%,必须用于帮助像他当年一样的困境青年。

    如今,刘伟的包子铺已经扩建成两层小楼,但那块写着一元一个的木牌依然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老街,总能看见他系着围裙,一边包包子一边和顾客唠家常。常有记者来采访,问他成功的秘诀,他总是指着墙上的合影——那是他和老街商户、环卫工人、受助者们的大合照,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秘诀

    刘伟笑着抹了把额头的汗。

    大概就是相信,一块钱的善意,也能汇聚成改变命运的力量吧。

    隔壁杂货店的王阿姨对刘伟尤为关照。六十多岁的王阿姨独居,丈夫早逝,儿子在外地工作。她把刘伟当作自家孩子,常教他做生意的窍门。有次见刘伟用塑料袋装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一块也是钱简介 >一块也是钱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