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我拿七成还得看你眼色?
转而认真:“我们需要七天时间走账——但你明天可以收到正式意向书。”
“行。”麦麦提点头,提起公文包起身,“那就按你说的。”
一周后,深圳湾的晨光刚刚刺破海平线,
麦麦提躺在南海酒店的露天花园阳台上,手里捏着刚从前台转接来的长途电话,来自香港汇丰银行的账户通知——
五笔专利的、登记外资注册名册。
麦麦提坐在三号窗口前,流利的英文加上克制的语气,俨然像个早已见惯场面的港商。
尽管——他的面貌确实与众不同,但在这个外省人扎堆的特区,只要他不主动掏出原身份证,没人会去多想他竟是来自遥远新疆达坂城的少数民族技术员。
“注册资本港币二百万整,名称是‘亚风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写‘能源技术咨询与机电配件结构优化’,办公地址是九龙城区牧爱街30号b栋二层。”
工商人员看了一眼资料,没多说,熟练地敲起了键盘。
数小时后,一张印着深灰色骑缝章的新营业执照送到他手里。公司编号开头是“1910”,属地标记显示为“外资技术类”。
这家公司,名义上是香港个人投资企业,法人是“许文强”,但章程里“执行董事须由港方委托顾问签署方可生效”的条款,实则把控制权牢牢握在了他手里。
亚风工程,从纸面上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不仅仅是一家咨询公司。
它是麦麦提安插在工业体系里的一支影子手术刀——锋利、隐秘、灵活。
能切开那道一直以来遮蔽在国产风电技术前方的密网,也能在关键时候,狠狠反扎一刀回去,换掉过时的话语权。
三天后,第二家公司在蛇口招商街道注册成功,名为“深航新能源设备服务部”,挂的是“零部件代理”业务,实则是为后续专利样机和定制件留出渠道。
一个月内,他先后在不同功能区注册了五家企业:
分别在不同功能区挂靠——招商科技园,蛇口保税区、前海物流港片区。
名义上互不关联,注册主体各异,账务上却能自成闭环——既能互相拆借开票,又可代工发货,逐步构建出一个可以低调运转的小型“专利消化工厂”链条雏形。
只是,公司虽然注册了,但真正要突破,却有两个难题横在眼前。
其一,是人手与生产问题。
麦麦提虽然在工厂管理上早有筹划,但他清楚,不能随便找熟人下场——身边人用着舒服,却很快会形成桎梏。
可要是从外头请人,能放心交托又了解产业链的人寥寥无几。
至于生产条件,反倒相对好解决——依靠“港资背景”引入设备,无需报备审批,设备可从荷兰、丹麦或日本二手机市场调运,挂在“结构样机研发”项目下即可。
真正棘手的是第二个问题:如何将这些布局,悄无声息地渗透进达坂城风电场的供应环节。
他的目标很明确——在技术上继续掌握绝对优势的同时,利用“亚风工程”顾问身份,通过“外资技术支持+委托贴牌生产”的方式,间接进入达坂城风机的二级零部件配套体系。
可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跨过体制内最坚硬的一环——国企的“内供优先”体系与外资公司的“资料审核壁垒”。
他不能直接跳进去——一跳进去,身份当场暴露。
他也不能贸然让“亚风工程”登门拜访——哪怕是香港公司,贸然联络达坂城这样挂靠政府,央企供养的边疆项目,也容易引来疑问。
麦麦提望着窗外蛇口港翻涌的集装箱海,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他必须找一条路——一条看似自然发生,实则他亲手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