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国际合作讲立场
程”,被视为中国与欧洲关系逐步恢复与改善的“样板工程”,也象征着中国坚持开放、改革、以及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因此,项目本身“不能黄”,就算有疑点,也得“照章办事”。
用杨部长的话来说就是——“有问题也得上,天大的问题也要等装完了再说。国际合作有时不讲技术,只讲立场。”
他们出发前并未想到这些,只是隐隐觉得奇怪——这么一份条件不错、不亚于danida捐款的项目,为何迟迟没人愿意接?
直到落地荷兰,他们才隐约嗅到些不对劲——但那时,已然骑虎难下。
出国探访的审批顺利得出奇,荷兰那边也是拿出了十足的诚意,接待方彬彬有礼,安排了连着三天的“实地考察”。
只是,从第一天起,王曦权就感觉不对劲。
荷兰方安排他们参观一家金属构件厂,另一家做风叶涂层的分包商,还有一处类似研究所的地方。
接待人员说得天花乱坠,一会儿强调“欧洲风能发展的系统优势”,一会儿又展示什么“本地生态整合模式”。
但就是不提nedd。
三天行程下来,花海都看了,nedd的厂门却连影子都没见着。
王曦权当即沉了脸。
四天上午会议刚开场,他直接打断翻译,声音冷得像窗外的北海风:“请问,我们是来参观项目配套企业的,还是来听你们讲环保宣言的?”
荷方代表一怔,推了推眼镜,神情略显为难:“关于nedd,我们已经安排了资料简报。如果您坚持实地访问……目前不太方便,他们在进行产线调整。”
“调整?”王曦权嗤笑了一声,“产线调整你们不早说?说白了,就是不想让我们看设备、不想让我们碰底细。”
他一把合上会议资料,站起身来对着身旁人说道:“这种考察没有意义。回去告诉外经委,我王曦权,这个项目不要了。”
荷方代表脸色骤变,连忙出言挽留,翻译则慌乱地看向麦麦提。
麦麦提却并未多言,只是轻轻摆了摆手,拉住了起身的王曦权,低声劝道:“王老师,别急。我们先回宾馆再说。”
王曦权的怒气不是无的放矢,这三天他记了整整两个本子,记得越多,越觉得对方在遮遮掩掩,像是把他们当成某种“走流程的中国代表团”来糊弄。
他宁愿不要这个项目,也不愿沦为配合演出的一部分。
回到宾馆,王曦权一进门就直奔电话机,连外套都没脱,动作利落得像是回到实验场抓工艺漏洞一般。
麦麦提跟在后头,看着他粗暴地拨号,心知他是动了真火。
“你好,我找杨部长——对,我是王曦权”
麦麦提走过去,试图拦他一下,却被他抬手制止。
电话接通,那头显然刚散会,隐约有纸张翻动的声音。
“老王啊,怎么,有情况?”杨启帆的声音如往常一样温和。
“有情况。”王曦权没多寒暄,直接开门见山,“不是技术,是态度问题。荷兰人带我们绕着主机厂打转了三天,嘴上说合作,连车间门都不给进。我看,他们根本没打算好好谈。”
杨启帆沉默片刻,然后一声叹息:“我知道。我也不满意哎,但这个项目嘛,不是单纯技术层面的事了。”
“怎么不是?”王曦权提高了音量,“我们是来谈设备,谈工艺的,不是来拍风景画的。你知道他们甚至把我们带去看郁金香?!”
电话那头轻咳一声:“老王,这个是中荷清洁能源合作样板,是要写进对欧合作年报的。你觉得不合规矩,我们可以汇报,但事情不能停。外交口子打开了,就得走完,不能砸。你要是把活撂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