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降异人
快在书院中崭露头角。
这一日,书院举行了一场辩论会,主题是"论治世之道"。陈宇强的对手是书院有名的才子郭嘉。
郭嘉年方二十,面容清瘦,眼神却锐利如刀。他率先发言:"治世之道,首在择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当今天下暗流涌动,大乱将至,唯有明辨时势,方能建功立业。"
轮到陈宇强时,他微微一笑:"郭兄所言极是,但学生以为,与其择主而事,不如为主而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汉室衰微,正是英雄崛起之时。若有经天纬地之才,何必屈居人下?"
这番言论再次引起轩然大波。辩论结束后,郭嘉主动找到陈宇强:"陈兄之论,令人耳目一新。不知可否借一步说话?"
两人来到书院后山的凉亭。郭嘉开门见山:"陈兄似乎对天下大势有独到见解,不知如何看待当今天下?"
陈宇强知道这是考验,也是机会。他整理了一下思绪:"不出三月,必有大乱。太平道张角蓄谋已久,其信徒遍布八州。一旦起事,朝廷必然震动。届时各地豪强借平乱之名拥兵自重,汉室权威将荡然无存。"
郭嘉眼中精光一闪:"陈兄何以如此肯定?"
"察言观色,见微知著。"陈宇强故作神秘,"郭兄若不信,可静观其变。不过"他压低声音,"乱世出英雄,郭兄大才,难道甘心随波逐流?"
郭嘉沉默良久,突然笑道:"有趣。陈兄志向不小啊。"
"不敢当。"陈宇强直视郭嘉双眼,"只愿与志通道合者共谋大业。"
两人相视一笑,一种默契在无声中建立。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宇强在书院中广结人脉。除了郭嘉,他还结识了荀彧、戏志才等年轻才俊。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天下大势,陈宇强有意无意地将自已对未来事件的"预测"融入讨论,逐渐在这群未来的顶尖谋士心中树立了深不可测的形象。
光和七年四月,陈宇强的"预言"应验了——钜鹿人张角率领太平道信徒发动起义,头裹黄巾,号称"黄天当立",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颍川郡因地处中原,很快也出现了黄巾军的身影。郡守急忙征召壮丁,组织防御。颍川书院的学子们大多出身士族,自然成为郡守倚重的对象。
"诸位皆国家栋梁,值此危难之际,当挺身而出,为国分忧。"郡守在一众学子面前慷慨陈词。
陈宇强知道,这是他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的第一个机会。当郡守询问谁愿担任参谋时,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学生愿往。"
郭嘉、荀彧等人也纷纷请缨。郡守大喜,当即任命他们为行军参谋,协助官军抵御黄巾军。
当晚,陈宇强将几位好友召集到自已的住处。烛光下,他铺开一张简陋的地图:"据探子来报,黄巾贼首波才率五万之众正向阳翟进发,预计三日后抵达。"
"我军不过三千,如何抵挡?"有人忧心忡忡。
陈宇强却胸有成竹:"黄巾军虽众,但缺乏训练,装备简陋。波才此人骄横轻敌,我们正可利用这一点。"他指向地图上的一处山谷,"长社谷地势险要,可设伏兵。我军可佯装败退,诱敌深入,然后火攻之。"
"火攻?"荀彧皱眉,"此时正值春夏之交,草木湿润,恐难奏效。"
陈宇强笑了:"正因如此,波才必不防备。我已命人秘密准备了火油和硫磺,届时借助风势,定能奏效。"
众人将信将疑,但眼下别无良策,只得依计而行。
三日后,战斗如期爆发。官军依计佯败,黄巾军果然中计,大举追击至长社谷。就在波才志得意记之际,山谷两侧突然火箭齐发,事先埋设的火油和硫磺被点燃,火借风势,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