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他对画作极致追求的体现。直到那一刻,当灵感闪现,他的胸中构建出完整的画面,他的营度才宣告结束。苏东坡在感叹之余,也不禁惋惜,孙知微离世之后,这种独特的笔法中断了五十多年,实在令人唏嘘。

    孙知微还是一个成语的原型。他曾受寿宁寺僧人之邀,绘制《九曜星图》。孙知微倾注了全部心血,将整个画面的线条描绘得淋漓尽致,只差最后的着色工序便能大功告成。就在这个关键时候,朋友的邀请打破了画室中的宁静,他不得不暂时离开,去赴朋友的酒席。临行前,孙知微对弟子们千叮咛万嘱咐:我已将线条画好,剩下的着色你们要细心些,千万不能出错。我回来时,希望看到一幅完整的画作。说罢,他便匆匆离去。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聚在画作周围,一边品评着老师的笔法,一边交流着自己的心得。就在这时,一名弟子突然发现,水星菩萨的侍从童子手中的水晶瓶竟然是空的。他心想:老师平时画瓶,总会在瓶上画上一束鲜艳的插花,这次可能是匆忙之中忘记了。于是,他自作主张,拿起画笔,在瓶口处精心描绘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当孙知微回到画室,看到童子手中的瓶子多出了一朵莲花,不禁又好气又好笑。他摇头叹息道:花瓶本是镇水之宝,如今你们在瓶上添了花,岂不是把它变成家庭的小摆设了吗孙知微的这番话,既是对弟子们的一次教导,也是对艺术真谛的一次深刻阐释。他的画作,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深意,而这次的小小失误,被后人传为笑谈,成为弄巧成拙这一成语的由来。

    孙知微以画技闻名,却耻于被称为画师,常常拒绝权贵的邀请。据说,成都地方官马知节,虽为武将,却能折节读书,喜好书画。听闻孙知微的大名后,他心生仰慕,渴望一睹这位画坛奇才的风采。孙知微与寿宁院的僧人交情深厚,僧人得知马知节的愿望后,暗中向他透露了孙知微在寺院中绘画的消息。马知节得知此事后,便迫不及待地直接前往寿宁院观看孙知微的壁画。

    孙知微得知马知节到来,感到十分无奈,于是抛下画笔,不再继续完成画作。然而,马知节并未因孙知微的举动而生气,反而对孙知微的才华和个性更加钦佩。事后,孙知微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为了表达歉意,他精心绘制了一幅《蜀江出山图》,并将这幅画作赠给了马知节。

    此后,孙知微常常出入马知节的府中,两人相处融洽,如同知己。孙知微文思泉涌,不断将画作赠给马知节。马知节对孙知微的赏识达到了极点,他甚至解下自己所佩戴的金带,送给了孙知微。马知节因其独到的鉴赏眼光,成为当时最有名的鉴赏家。公卿贵族家中的画作,常常要经过他的评定才能得到认可。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与孙知微长时间的交流。

    张乖崖任益州知州时,听闻孙知微的大名,也想见见这位画坛奇才。终于有一天,张乖崖得知孙知微正在僧舍中饮酒畅谈,于是毫不犹豫地舍弃车马和随从,独自一人徒步前往拜访孙知微。然而,当他到达僧舍时,却发现孙知微早已跳窗逃走,不知所踪。

    张乖崖难免失落,在返回途中,他意外遇到一个村童。那村童手中握着孙知微的信,背着一个竹箱,静静地站在路边等候。张乖崖接过信,展开一看,只见信中写道:您喜欢的是画,现在献上两幅作品,以表敬意。张乖崖心中一喜,忙问村童孙知微的去向。村童天真地回答说:刚才一个山人把这封信交给我,他随即离开了,已经走远不知去向。

    然而,孙知微的才华并非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才情出众的文豪苏轼,从孙知微的画作中看到了一种不够高雅的痕迹。他认为孙知微读书不多,画作之所以引人注目,完全是依靠精湛的画技支撑。因此,苏轼将孙知微视为画匠,暗示他的艺术成就未达到画家的高度。而书法家、画家米芾却对孙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历史的边角料:北宋小人物志简介 >历史的边角料:北宋小人物志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