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却坚定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最后一步!
林媛在视频中全力以赴地呼喊,
请翻到书的第73页,学习合页术!
我和苏念不约而同地伸手去触摸那本《鲁班秘术》,
她的手指轻柔地覆盖在我的手背上,那一刻,我们的心跳似乎同步了。当书页翻开,两组截然不同的笔迹在月光下交织:
我爷爷的榫卯图解与苏念祖父的微分方程,最终在同一个三维模型中交汇,两条奔腾的河流,在这一瞬间汇聚成一片浩瀚的海洋。
钟楼外,暴雨骤然降临,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然而,透过残破的穹顶,我目睹那些被雨水浸湿的老木头正在自我修复。新生的木质仿佛拥有生命,沿着荧光网络蔓延生长,一点一滴地弥合着几个世纪的裂痕。
智能榫卯与古建筑木材的融合,宛若天作之合,好像它们本就属于一体。
苏念倚靠在我肩上,她的马尾辫散落开来,发丝间粘着荧光的纤维素,宛如一位从童话故事中走出的仙子。
看那边,她指向那根最粗壮的主梁,声音柔和而充满感慨。
这不就是爷爷说的木理即数理吗
梁柱表面呈现出独特的纹理:这些既体现了木材天然的纤维走向,又精确遵循斐波那契数列的图案,相互交织,叙述着自然与科学和谐共存的美妙故事。
在这些纹理的交汇点,一个小小的双人logo若隐若现:
一个手持凿子,另一个捧着电脑,这不仅是我们标志性的象征,更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鲜明印记。
暴雨过后,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在我们紧握的双手上。
我的拇指轻抚她被咬伤的指尖,而她的无名指轻勾着我因劳作而磨出的老茧,这瞬间充满了无尽的温暖与力量。
在地下室,那个金属匣子突然弹开,露出了一张泛黄的照片:
照片中,两位老人站在尚未完工的钟楼修复现场,背后的黑板上写着:
传统为体,科技为用,合则——
最后两个字被水滴晕开,但在阳光下,我清楚地看到那是我和苏念的名字。
在钟楼修复完成后的第七天,阳光灿烂,我正专注地用紫光檀木屑填补最后一道装饰线条,却意外地发现指腹下的木纹似乎有些异常。
那些自我修复的梁柱表面,原本迷人的斐波那契数列纹路中,竟然隐藏着更为细微的刻痕:
数百个微型双人标志,每个仅有米粒大小,若隐若现。
这绝非偶然...
苏念的指尖在ipad上快速放大刚拍摄的照片。
随着增强现实滤镜的叠加,那些标志宛若被唤醒的星星,连成一条蜿蜒的路标,直指钟楼穹顶的玫瑰花窗。
我们搭建起脚手架,向着玫瑰花窗攀爬。当我们抵达窗边时,夕阳恰好透过彩色玻璃洒落。
在那光影交织的瞬间,玫瑰花窗中心那块原本破损的玻璃片突然映射出一张地图。
威尼斯被红线圈出七个特定点位,每个点位都标有独特的双人组合签名,这些签名在光影的映照下,似乎在诉说着一段段神秘的故事。
达·芬奇的谜团。
苏念突然吐露一个词,她的睫毛在彩光中微微颤动,眼神中充满了惊喜与兴奋。
在爷爷的日记中,他曾经提及一个秘密组织,它是由东西方工匠组成的...
一个非正式的联盟。
我接过话头,记忆突然如潮水般涌现,清晰无比。
我爷爷有一本手札,其扉页上就印着这个标志!
我激动地指向玻璃上最小的那对签名—周墨林&苏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