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的紫米粑粑竹筒,与张林母亲的银镯子静静并排,诉说着两段跨越山海的缘分。

    张老师,这次来考察的学生都是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带队的教授握着张林的手,你们创造的骆驼+梯田生态旅游模式,已经被列为云南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案例了!

    张林望向正在给学生们演示刺绣的李欣,她的声音清脆而坚定:真正的传承不是把文化锁进博物馆,而是让它在生活中生长。就像我们改良的驼鞍,既减少了对梯田的压力,又融入了哈尼族的蝴蝶纹......阳光透过木格窗洒在她身上,照亮了她鬓角新添的几根白发。

    然而,平静的生活总在不经意间泛起涟漪。这天深夜,张林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电话那头传来马场老伙计焦急的声音:张老板,西北这边遭遇罕见沙尘暴,马场的草料库被掀翻了!放下电话,他看着身旁熟睡的李欣和女儿,眉头拧成了疙瘩。曾经倾注心血的马场面临危机,而红河这边的项目也正值关键期——下个月将举办昆明生态文化论坛,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都会来考察他们的成果。

    我和你一起去。李欣不知何时已经醒来,她披上外衣,眼神坚定,小禾可以托付给老挝爷爷,这边的学生也能暂时接手工作。

    三天后,两人出现在西北马场。狂风裹挟着黄沙肆虐,曾经整齐的马厩变得一片狼藉。李欣立即组织人清理废墟,用哈尼族搭建蘑菇房的经验加固残存的建筑;张林则联系各方资源调配草料,同时启动应急预案转移马匹。当沙尘暴终于平息,李欣的双手布满血泡,张林的嗓子也喊得沙哑,但他们硬是在最短时间内稳住了局面。

    你们......真不愧是一对。老伙计看着默契配合的两人,感慨道,当年你不顾一切南下,我们都以为你疯了,现在才明白......

    回程的飞机上,李欣靠在张林肩头沉沉睡去。他望着舷窗外的云海,想起这些年他们共同经历的风雨:文化中心的资金危机、游客对传统项目的误解、村民对生态保护的疑虑......每一次,都是两人携手破局。手机突然震动,他收到女儿发来的视频:小禾穿着哈尼族服饰,站在博物馆里,奶声奶气地对着镜头介绍:这是我爸爸妈妈的故事,就像梯田和沙漠,看起来不一样,却能长出最美的花......

    昆明生态文化论坛如期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漫步在红河梯田,看骆驼驮着游客穿梭在金黄的稻浪中,听哈尼族老人用古老的多声部民歌讲述农耕智慧。李欣设计的丝路驼铃系列刺绣在展览上惊艳全场,银线勾勒的骆驼与金线绣成的梯田交相辉映;张林提出的文化生态补偿机制引发热烈讨论,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坛闭幕式上,当主持人宣布将云南文化遗产守护者奖项颁发给张林和李欣时,全场起立鼓掌。李欣接过奖杯,眼眶湿润:这个荣誉属于所有热爱土地的人。十年前,我以为文化的传承是守住祖辈的东西,现在我明白,真正的传承是让不同的文化相遇、对话、共生。

    张林揽过她的肩膀,对着话筒补充道:就像我和李欣的故事,西北的风沙与红河的雨水,最终浇灌出了双生花。

    台下,小禾举着自制的花环欢呼,老挝爷爷和马场的老伙计们笑得合不拢嘴。远处的梯田里,新一批改良驼鞍正在试用,银铃的声响与哈尼族的山歌交织;博物馆的留言簿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写下对这段传奇的赞叹:原来跨越山海的不仅是爱情,更是文化的永恒生命力。

    夕阳西下,张林和李欣漫步在熟悉的田埂上。李欣突然停下脚步,从竹篓里拿出一方手帕——那是她最新的作品,上面绣着他们一家三口的剪影,背景是绵延的梯田与奔腾的骏马。下个月是我们结婚十周年。她将手帕塞进张林手中,这次换我带你去看世界,就从丝绸之路开始吧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西北汉子爱上了云南柔情姑娘简介 >大西北汉子爱上了云南柔情姑娘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