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饭点了,走,我请你吃饭去。哪能让你请,我请你。我笑着说。李薇说:去李家米线吧,他家的实惠、好吃。我说听你的。
李薇骑着摩托车不时放慢速度,尽量和我的自行车保持并行。到了李家米线,里面人很多,乱哄哄的。我们找了个位子坐下。我说你想吃啥随便点,点你爱吃的。李薇去柜台点了两大碗鸡丁米线,外加二斤葱花油饼。问我够吃不我说够吃,饭量小。趁热,我们低头吃饭,时不时地相视笑笑,都没有说话。吃饱了饭,葱花油饼剩了不少,李薇打包,我去结账,店家却说结过了。我红着脸看向李薇,她笑着摆了摆手,示意我走。出了店门,我把钱硬塞给李薇,李薇执意不要。我不悦地说,哪有让你请我吃饭的道理。李薇笑了一下,说,别客气,谁请都一样,何况你到县城来了,我应该的。我真蠢,没有一点眼力劲,自己为什么没有提前抢着去点餐、结账。我暗自埋怨。从这一点上讲,我和李薇之间是有差距的。
从这天起,我不再主动去联系李薇。后来,她也没有联系过我。至此,我和李薇就没有了下话。
22
腊月十九那天是丁晓冉和赵庆结婚的日子,同事们都去婚礼现场了,我没去。父亲看在老邻居的份上,勉强去了喜宴。我想父亲心里应该很憋屈,但父亲比我表现的坚强,识大体。同事们从婚礼现场回来后,纷纷赞叹婚礼排场。我父亲也说赵庆家钱真多,婚礼办的很奢侈。父亲从那天回来以后,脸难看了好些天。自此,我彻底明白了,一个人的底气,大多来自于经济实力。我的这两段感情的破裂也和经济有直接的关系。我思前想后,拿定了主意,先不着急找对象,好好工作,好好攒钱。爱情、婚姻也要看个缘分不是。
我开始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我的教学工作当中,学子们青春的气息深深熏染着我,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奋进。渐渐忘记了烦恼。其实,工作才是人生活的底气,未来的希望。当学生们亲切地问候一声,宋老师好。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个称呼是多么庄严、神圣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23
花开花落,秋去冬来。转眼间,我已成为人民教师四年有余,年龄也到了晚婚的年龄,在老家也成了别人口中的老大难。父母多次催促我说该成家了。
现实是,我们乡中老师的工资少的可怜,一月三百多块钱,除去开销所剩无几,远不比外出打工挣的钱多。
说实话,按当时乡中老师的工资,想攒钱盖房是不大可能的。我有几个同事实在顶不住家庭的经济压力,选择了停薪留职,南下打工或下海。在职有点门路的、个别胆大的偷偷搞点副业增加收入。我家几代务农,全靠一把子力气去种地,自养自足,没有其它门路。这几年,我拼了命地攒钱,一算,我攒的那点钱盖房,娶媳妇,还远远不够。经人介绍我陆续也见了几个相亲对象,但对我的家境都不满意,这个事实我回避不了。思想斗争后,我不想再这样耗下去了,也想趁年轻南下闯几年,说不定会峰回路转,闯出一片天地来。我和父亲谈了我的想法,父亲沉默良久,低头不停地抽烟,一直没说话。这一夜,我失眠了。
第二天早晨。父亲早早在我房间前等我。父亲说不建议我出去打工,要我把老师当好,得坚持下去。父亲还说,家里几代人都是农民,你能读个先生当当,也算祖上积德;国家重视教育,困难会慢慢过去的。我说我再考虑考虑。不用考虑,好好教你的书,我手里也攒了一些钱,咱们一起想想办法,父亲自信地说,家里有几亩地,生猪行情不错,再多养几头,再养两头黄牛,你平时节省点工资,不出两年就能把房子盖起来;外出打工也是有风险的,前年,邻村不就有个出事的,死了人。我看到父亲无比的坚定、自信,我心里感激父亲,遇到事的父亲比我坚强,比我有主意。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