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46章 万民相送
    苏辰安要离开的消息像春风般一夜吹遍沧澜两岸。

    老赵正在江边修补渔网时,里长跌跌撞撞跑来,鞋都跑丢了一只:

    "苏、苏大人要调回京城了!"

    渔网"刺啦"撕裂在老汉手里,粗粝的手指被竹篾划出血痕都浑然不觉。

    县衙府衙前很快聚集起黑压压的人群。

    陈阿婆挎着满篮鸡蛋,颤巍巍地问守门衙役:

    "差爷,听说大人要走可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好?"

    她枯瘦的手指向远处绿油油的稻田,"老婆子还能再多种两亩地"

    "阿婆别急。"

    杜衡红着眼眶解释,"是皇上要升大人的官。"

    话音刚落,人群突然骚动起来——苏辰安牵着姚飞雪走了出来。

    阳光照在这对夫妇身上,姚飞雪微微隆起的小腹在薄衫下若隐若现。

    "大人不能走!"

    老赵突然扑通跪下,额头重重磕在青石板上。

    像是点燃了爆竹引线,黑压压的人群海浪般矮下去,哭声震得树梢麻雀纷飞。

    里长捧出个红绸包裹的物件,解开竟是柄丈余长的巨伞。

    伞面缀满各色布条,每块都绣着名字——"沧南村全体农户"、"柳树沟渔户"、"北山窑工"

    最旧的那块灰布上,"赵铁栓"三个歪扭的字迹旁,还沾着三年前抗洪时的泥点子。

    "万民伞"苏辰安喉头滚动。

    他认得这些布料,有老赵补了又补的褂子,有陈阿婆嫁衣上剪下的红绸,甚至还有几块世家子弟锦袍的碎片。

    白发苍苍的老石匠颤巍巍地捧着一尊青石雕像,那是苏辰安指挥筑堤时的模样。

    “大人,这是俺花了半年时间雕的,您走了,俺们就把它立在堤头,往后看见它,就像您还陪着我们治水!”

    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抚过雕像棱角,浑浊的眼里满是不舍。

    “当年您手把手教俺们用水泥砌石,说‘要让堤坝千年不倒’,这话俺们都记着呢!”

    一群系着粗布围裙的孩童举着歪歪扭扭的画纸冲到马车前,纸上画着彩色的长堤、游动的稻花鱼和戴着官帽的小人。

    最大的男孩涨红着脸说:“苏大人,这是我们学堂画的,您教我们读书识字,还修了新学堂…以后谁来给我们讲治水的故事呀?”

    孩子们齐声喊着“大人别走”,稚嫩的声音让在场百姓纷纷抹泪。

    街角也传来呜咽的胡琴声,盲眼老琴师摸索着靠近,琴弦上还沾着水渍。

    “苏大人,这曲子是俺为您编的《沧澜安澜调》,您在的三年,俺闭着眼都能听见江水变温柔的声音…

    能不能再让俺为您拉最后一曲?”

    苍凉的琴声响起,曲中夹杂着百姓们压抑的抽泣,仿佛将三年来的风雨与新生都揉进了音符里。

    二十几个纺织女挤在人群中,每人手中攥着一方绣帕,帕角绣着不同的图案:

    稻穗、鲤鱼、堤坝。

    领头的妇人将绣帕塞进马车,哽咽道:“大人,这些都是用您推广的新棉纺的布。

    以前俺们织出来的布卖不出去,现在十里八乡都抢着要…您走了,谁还教我们改良织机啊!”

    就连三个衣衫补丁摞补丁的汉子突然扑倒在地,额头重重磕在地上。

    “苏大人,我们是从邻县逃荒来的,要不是您收留我们,还教我们开垦荒地,早就饿死了!”

    其中一人扯开衣襟,露出胸口的疤痕,“这是去年修分水堰时受的伤,可俺觉得值!您走了,这沧澜江…还能有今天的好光景吗?”

    可以说这一瞬间万民哭的悲戚万分,明明知道,这对于苏大人来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苏辰安的科举之路简介 >苏辰安的科举之路目录 > 第446章 万民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