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章
乱世孤儿
第一节
红痕婴孩
光绪六年的川东,闷雷在观音场的山坳里滚了三天三夜。李吴氏临盆那夜,一道闪电劈开了老宅后的百年黄葛树,接生婆王嬷嬷后来逢人便说:那孩子落地不哭不闹,额间一道红痕像朱砂画的符,定是雷公送来的童子!
婴儿取名李泽风,生得眉目如画。村塾先生陈三爷翻烂了《说文解字》,指着泽字道:水润万物而不争,风过八荒皆有情。父亲李万山却盯着儿子眉心日渐明显的红印发愁——乡野传闻,带胎记的孩子要么是神仙转世,要么是讨债的冤孽。
第二节
药香童年
泽风五岁就能辨草药。有次李万山背篓里混了断肠草,小儿竟将毒草挑出扔进灶膛。火光映着他稚嫩的脸庞:阿爹,这草叶背面的纹路像蜈蚣脚,您教过的。惊得父亲连夜带他去拜老郎中彭子渝。
彭家药铺的樟木药柜前,泽风踮脚嗅药屉的模样,活像只觅食的小兽。彭子渝抓了把陈皮逗他:说说这是什么孩子舌尖轻舔:橘皮晒了三秋,治咳要蜜炙。满堂哗然中,落魄秀才出身的彭子渝,第一次动了收徒的念头。
第三节
血色除夕
光绪十六年腊月三十,泽风的人生在硫磺味中裂成两半。团练局催缴剿匪捐的锣声混着洋枪响,李万山护粮仓被流弹击中。临终前塞给儿子半块带血的太极玉佩:去找...彭先生...
暴雪封山七日,泽风蜷在母亲怀里听她咳血。吴氏用最后力气给孩子换上蓝布新衣,衣襟里缝着《药性歌括》手抄本。正月初五清晨,邻居发现母子已成冰雕,唯有泽风胸口微温——那本药书正压在心口膻中穴上。
第四节
道观奇缘
彭子渝收养泽风后,发现这孩子总望着云出神。乙未年端阳节,十二岁的泽风在老君山采菖蒲,忽见崖壁渗出血色泉水。他以叶接饮,竟尝出当归、川芎的滋味。追着药香深入荒谷,撞见个正在温泉里煮鼎的白须道人。
小檀越竟识得贫道的四物汤道人甩袖激起丈高水花,泽风却盯着石壁上反光的云母片:先生用阳燧聚光煎药,可比柴火省三成药性。道人抚掌大笑,震落满山松针——此人正是龙门派十八代弟子张至清,云游二十载首遇知音。
第五节
青城引
泽风跪在彭家祠堂三天三夜。养父最终打开樟木箱,取出珍藏的《黄帝内经》灵枢篇:当年我科举落第,就是被这上古天真论误了心性。枯瘦的手指摩挲着扉页朱批,你既有道缘,且去罢。
临行那日,彭子渝将祖传的松烟墨锭塞进包袱:道医要通岐黄,更须知笔墨通神。泽风对着药铺重重磕头,起身时额间红痕竟渗出细血,在雪地上溅出七星图案。张至清瞳孔骤缩——这正是《云笈七签》记载的天罡引路。
山道上,小泽风的布鞋很快被雪浸透。老道突然将他负在背上,哼起古怪歌谣:三品丹,七返火,九转功成我自知...暮色中,一老一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渐渐融进青城山的第一缕月光里。
第二章
九宫悟道
第一节
青城入门
青城山的雾气在寅时最浓,张至清却总在这时把泽风拽起来练功。
脚踩八卦,手抱阴阳,呼吸要似山间溪流,缓而不绝。老道的声音混在晨钟里,泽风闭着眼,双脚陷入湿冷的泥土,掌心向上,感受着露水从指尖滑落。
起初,他连最简单的站桩都撑不过半刻钟,膝盖发抖,汗如雨下。张至清也不恼,只是在他脚边画了个圈:站不稳,就别想吃饭。
三个月后,泽风的双腿像生了根,任凭山风呼啸,他自岿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