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她折下一枝红梅,夹在信中寄给周临,写道:京城雪色正好,红梅映雪,别有意趣。不知边关此时,可有这般景致
周临收到信时,军营里正忙着筹备春节。他笑着对身边的秦骁说:这姑娘,倒比男儿还洒脱。说罢,提起笔,详细描述了军营里的春节习俗:杀年猪、包饺子,将士们围坐在一起喝酒猜拳,虽简陋,却也热闹。
然而,在这些温馨的日常背后,周临的信中渐渐多了几分忧虑。朝廷调兵策略有误,粮草供应不足,长此以往,恐生变故。他在信中写道。崔晚读完,想起父亲书房里那本《孙子兵法》,连夜翻找,将其中关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论述抄录下来,附上自己的见解,寄给周临。
这一来一回的探讨,让两人的思想愈发契合。周临惊叹于崔晚对兵法的悟性,崔晚则佩服周临的远见卓识。他们仿佛找到了灵魂知己,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心意相通。
崔晚的贴身丫鬟青杏,早就发现了小姐的秘密。起初,她担心会惹来麻烦,可看着崔晚每次收到信时脸上的笑容,终究还是选择了帮忙掩护。她会在崔尚书来查探时,故意引开他的注意力;也会在夜深人静时,陪着崔晚一起读信、写信。
小姐,周将军真是个妙人。一日,青杏忍不住说道,若不是隔着千山万水,倒真是良配。崔晚红了脸,轻轻敲了敲她的头,别胡说。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泛起阵阵涟漪。她何尝不想见周临一面,可现实却横亘着太多阻碍。
第四章
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这日清晨,崔尚书将崔晚叫到书房,开门见山地说:李侍郎家有意与我们结亲,我已应下了。对方是李家次子,一表人才,与你也算门当户对。
崔晚只觉眼前一黑,踉跄着后退半步:父亲,女儿不想嫁人!崔尚书眉头一皱:由不得你!这桩婚事,于家族于你都有好处。说罢,不再给她辩解的机会,挥挥手让人带她下去。
回到闺房,崔晚泪流满面。她颤抖着拿起笔,将心中的委屈与不甘倾泻在信纸上,寄给了周临。我好似笼中鸟,空有羽翼,却无处可飞。她在信中写道。
半月后,周临的回信到了。信中没有直白的安慰,却字字句句透着理解与心疼:若这婚事真成了枷锁,我愿为你披荆斩棘,只求你能得偿所愿。末尾,还附了一支木簪,刻工虽不精细,却能看出是用心之作。
崔晚将木簪别在发间,每日不离身。旁人问起,她便说是市集上淘来的小物件。夜深人静时,她会对着镜子,轻抚木簪,想象着周临雕刻时的模样,心中的思念愈发浓烈。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边境战事突然吃紧,周临的书信戛然而止。崔晚每日倚在窗边,望眼欲穿,却始终等不到那熟悉的信封。她想尽办法打听消息,可深闺女子,又能知道些什么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周临平安无事。
data-faype=pay_tag>
日子一天天过去,崔晚的婚期越来越近。她以身体不适为由,拖延着婚事,心中却愈发不安。那支木簪,成了她唯一的慰藉,也成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她坚信,周临一定会回来,一定会带她离开这桎梏。
第五章
三个月过去了,就在崔晚快要绝望的时候,终于收到了周临的来信。信上说他右臂受伤,字迹略显凌乱,所以才迟迟未回信。崔晚看着信,心里既高兴又心疼,连忙找来治疗外伤的药方,连同自己的牵挂一并寄了回去。
然而,随着信件往来,崔晚渐渐发现了不对劲。以前周临写信,总会提及军营里的琐事,可这几封信里,内容空洞,语气也与以往不同。更让她起疑的是,信中提到的一些细节,与之前周临描述的完全不符。
小姐,会不会是周将军受伤后,记性不好了青杏试着安慰她。崔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