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岁月的长河中,文字成为了我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的载体。当我翻阅过往写下的一篇篇文章,一个略显不公平的现象刺痛了我的心——其中大部分是关于母亲的,父亲的身影仅仅偶尔闪现,还只是以配角的身份。或许,孩子对母亲天生就有一种亲近感,而与父亲之间,总会隔着一层若有若无的距离。就像我们每次进门,下意识喊出的第一声总是我娘呢,哪怕父亲就在家中。但事实上,父亲才是为我们这个家庭付出最多的人。所以,在这个阳光正好的日子里,我决定好好讲讲父亲的故事。
前几天,父亲刚刚度过了他的八十大寿。如今的他,身体还算硬朗。挺直的脊梁,即便历经了八十载的风雨,依旧如松柏般傲然,一米七六的身高,身姿笔挺,岁月似乎唯独忘记了在他的腰杆上留下弯曲的痕迹。这,大概是父亲长相中最为突出的优点了。然而,他那瘦长且黝黑的脸庞,零星分布的雀斑,以及细长的眼睛,在旁人的描述里,和奶奶如出一辙,并无太多出彩之处。父亲是个纯粹的农民,一生的轨迹,紧紧围绕着土地与建筑。他从未涉足商海,在那片熟悉的土地上,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父亲的童年,是在困苦中度过的。他是家中七个兄弟中的一员,命运却对他格外残忍。在他三岁那年,奶奶因难产离世,留下了尚在襁褓中的七叔和年幼的他。从此,父亲便在爷爷独自的抚养下,艰难地成长。那是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吃糠咽菜是常态,饥饿如影随形。文革时期,饥荒肆虐,父亲和大伯们为了生存,被迫背井离乡。他们偷偷爬上火车顶,一路颠簸,前往东北逃荒要饭。这些过往,都是父亲在闲暇时,叼着烟卷,缓缓道来的。那些陈旧的往事,在他的讲述中,带着岁月的沧桑,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他一路走来的艰辛。父亲常感慨,他从未想过自己能娶妻生子,拥有如今幸福的生活。所以,他格外珍惜我们这个家,对我们姊妹几个,更是宠爱有加。
父亲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默默耕耘着生活的土地。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承受了数不清的折磨。每当回忆起这些,我的眼眶总会不自觉地湿润。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从未停下忙碌的脚步。天还未亮,他便扛着农具,走向田间地头,忙碌于农活之中;夜晚,当星星布满天空,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除了地里的活儿,他还常常跟着村上人去盖房子。在建筑方面,父亲可谓是行家里手。他不仅能熟练地绘制图纸,还精通打圈梁、支盒子等技术,这些技能,是普通工人难以企及的。也正因如此,他深受包工头的器重,凡事都要与他商议。每次回家,父亲总会略带得意地向母亲炫耀工作中的点滴,那模样,仿佛自己真的成了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父亲的才能远不止于此,他还擅长木工活。姥爷家的小船,便是父亲亲手打造的。这所小船,不仅承载着姥爷家的回忆,也让曾经看不上父亲的姥爷,对他刮目相看。村里人家的小推车、木马等木制品,父亲只要瞧上一眼,就能依样画葫芦,很快做出来给我们玩耍。他在门上设置的机关,更是让小偷望而却步。在村里人的眼中,父亲就是出了名的能工巧匠,他的手艺,赢得了众人的称赞与尊重。
然而,父亲的性格却与母亲截然不同。母亲性格刚强,而父亲则温和,甚至有时显得有些懦弱。在家族中,这份温和与懦弱,让他受尽了委屈。大伯们常常欺负父亲的软弱,在分家时,将最破旧的土屋分给我们,把最差的土地划给父亲耕种,就连浇地,也不愿与我们家一起。母亲对此常常气愤不已,忍不住责骂父亲窝囊。那时的我,年幼无知,也在心里暗暗看不起父亲。后来,母亲因长期生气,患上了精神疾病。家中的重担,一下子全部压在了父亲的肩上。几个年幼的孩子,加上患病的母亲,那段日子,父亲过得无比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