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赶垛子是当时靠牲畜运输货物的一种行为。也叫走垛。赶垛子的人们依靠牲畜驮着垛子运输各种物资。在不同地区之间交易往来。在30年代,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路,铁路,等现代交通方式尚未普及,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赶垛子就成了当时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当时的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频繁。因此赶垛子这个行业的存在满足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

    我听爸爸说当时他爷爷就是众多赶垛子人之一。当时在我爸爸的爷爷也就是我的太爷那时,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太爷当时生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孩子的出生无不给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增加了负担。太爷是个很要强的人。在那个年代来说,他的脑子也比较灵活。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是在为地主家种地,每年地主要来收租金。这样年复一年下来,普通百姓家里也就所剩无几。太爷想,家里孩子多,比较能吃,我们不能长期这样给地主种地,于是一次偶然机会。地主家里卖地,是一块没人要的很不起眼的一块荒地,每年也租不出去。闲置在那里很多年了。于是地主家里的管家和地主商量如果有人买,我们就卖掉它。搁置久了也没什么价值。地主压根也没瞧上那块地,离家里又远,种啥也不长,土壤比较

    贫瘠。关键是也没有几亩地。消息一传出来,村子里根本没人买,都知道那是一块种啥啥不收的地,每年租都没人租,白给人家种,都怕搭上种子。所以好几天也没卖出去。这天我太爷高福听民工们说起这块地。于是他回家和他的妈妈商量,那个年代有老人年轻人是不当家的。高福回到家中,看见东屋炕上正在装烟袋锅子的母亲。母亲头发花白,整齐的盘着发髻在脑后,用一个黑色网整个网住,还别了几个发钗,像是银的钗子。大家族里应该别的都是金的,对于普通百姓家,一般都是这种银钗。这个是用来固定发髻的。

    高福走进东屋,坐在炕对面的黑色春凳上。手摸着扶手上的雕刻。若有所思的看着母亲装烟袋。母亲开口没下地高福接道刚到家,娘,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呢,刚才干活时,我听说刘地主家西梁那块地要一次性处理掉。娘,你看……高福话没说完就被母亲打断了那块地种啥啥不收,我记得有些年那里没人种了呢高福接着说那块地我知道,比较贫瘠,种啥啥不长,主要原因是咱们这里十年九旱,上边存不住水,种上地要不旱的出不来,要不出完苗旱死了。我是这样想的,现在没人买,刘地主也不想要,估计值不了几个大洋。咱们买下来,我再租个好牲口和车,把南边那个土包挖下来,把这块地上面盖上一层土。然后再种地。那里的土能锁住水分呢娘你看呢。老母亲在炕岩上磕打磕打烟袋锅子。这时她已经抽了一袋烟。说那可不是小活,那么大一片地,要想都盖上土,那不是愚公移山高福接着说我知道,肯定一年是完不成的,娘,你想啊,咱们家这么多人,都去地主种地,永远也吃不饱。我们买下来就是自己的,也不用交租子,我们每年种多少,收多少都是自己的。今年我们就盖一半的土,然后种一半等秋收后。没上大冻前,我再和二弟租车拉土,准备开春把那一半也中上,这样,咱们第二年的收货就可以卖一点粮食了。娘你看是不是这个理。此时的二弟高德在外边出工回来了,那是块地,哪里那么容易就盖过来,我可不出那力气。闹不好白受累,现在给刘地主家种地不是很好吗我们三口人够吃够用。高德就一个儿子因此他们早就分家自己单过了,哥哥家孩子太多,嘴多,经常不够吃。他们小家可以够吃。他们是住在院子东边两间房子。老大高福是西边三间茅草屋,因为老太太在这里住。

    老太太看了看高福,她心里明白的很,老大是个有想法,有思想的男人。她干咳两声多少大洋高福一听很高兴,他知道这是母亲同意了,说一块大洋,我给刘地主当过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赶垛子简介 >赶垛子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