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赦,几乎是踉跄着拽着张师傅跨进了工坊的屋檐。张师傅的身体僵硬,像个被牵线的木偶。

    那一刻,我做出了决定。

    ***

    三年后。

    ……接下来,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来自中国的匠心数字工坊创始人,徐铭先生,上台分享!

    聚光灯打在我脸上,台下是黑压压的人群,不同肤色的面孔,闪烁着期待的目光。这里是米兰,国际顶级设计周的主论坛。

    我整理了一下西装领口,从容地走上讲台。身后的大屏幕上,展示着我们最新系列的作品——一套融合了榫卯结构与参数化设计的紫檀木茶室家具,刚刚被卢浮宫亚洲馆永久收藏。

    匠心数字工坊,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在古镇仓库里蹒跚起步的小作坊。它成了一个品牌,一个在国际上代表着新国潮和东方创新力量的符号。我们的产品,从高端家居摆件到与奢侈品牌联名的限量版,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顶级展厅和博物馆里。

    这三年,我们走得很快,也很稳。吴会长成了我最坚实的后盾和长辈,李浩他们那批年轻人已经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设计师和技术骨干。而古镇,也因为工坊的兴盛,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更让我欣慰的是,一年前,在当地政府和吴会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创办了数字匠人学院。

    学院就建在古镇旁一片新规划的文化园区里,白墙黛瓦,内部却充满了现代科技感。这里不仅有最先进的3D扫描、打印设备和数控机床,也有窗明几净、摆满传统工具和木料的实操教室。

    我们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有对东方文化着迷的欧洲设计师,有希望用新技术改造家族手艺的东南亚传承人,也有国内艺术院校渴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毕业生。

    此刻,我仿佛能看到学院的景象:金发碧眼的艾米丽正跟着王师傅,笨拙却认真地学习如何用刻刀处理一块黄杨木的细节;来自新加坡的陈,则和李浩围着一台电脑,激烈地讨论着如何将峇峇娘惹的瓷砖纹样,用算法生成独特的木雕肌理。老匠人的经验与年轻人的创意,东方与西方,传统与未来,在这里碰撞、交融。学院,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交流中心,为古老的工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当然,我没有忘记那两个在雨天出现在工坊门口的人。

    这三年里,我给叔父徐建国找过一些看管仓库、打扫卫生的零工,每个月也会固定给他一些钱,足够他基本的生活开销。他不再提进入工坊核心的要求,整个人变得沉默寡言,偶尔在路上碰到我,也只是远远地点点头,眼神躲闪。

    张师傅的情况稍微好些。他的身体在县医院调养了一段时间后,慢慢恢复了。我不忍心看他彻底潦倒,也托人给他介绍过一些在家具厂修补旧家具的活儿。他没再拒绝。只是,他再也没有踏进过匠心数字工坊一步。听说,他把变卖工具剩下的钱,加上后来攒的一点,在镇子边上重新租了个小门脸,偶尔接一些街坊邻居的修补活,勉强糊口。

    我这样做,不是因为完全原谅,而是出于人最基本的恻隐之心。但我心里清楚,有些裂痕,永远无法弥补。信任一旦破碎,就像打碎的镜子,即使拼凑起来,裂纹也依然刺眼。他们错过了那个可以一起转身拥抱变革的机会,就再也回不到这条船上来了。我不能拿整个工坊、整个学院,拿那么多人的希望和未来去冒险。

    我们没有再回那个凋敝的故乡。那边,听说最后几家老作坊也彻底关门了,年轻人几乎都走光了,只剩下一些老人守着空荡荡的老宅,和一段不愿提及的过去。

    站在学院明亮的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求知欲的年轻面孔,我的目光穿过他们,仿佛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什么才是真正的传承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祖宗传的手艺,不需要你的机器!简介 >祖宗传的手艺,不需要你的机器!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