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的试映+讨论。《再见,顾先生》排在第二个。前一部作品是一部恋爱题材,画风轻快,观众反应热烈。轮到她那部时,灯光调暗,幕布放映出了第一集的片段——正是那场生日晚餐里女主独坐厨房的段落。
画面很静,只有背景声里传来锅铲落地的清脆响声。女主一口一口吃着冷掉的饭菜,光线昏暗,眼睛却没有哭,只是机械地咀嚼、咽下、再舀一勺。
随着她低头看见自己提前买好却被遗忘在餐桌角落的生日蛋糕,配乐戛然而止。
黑屏。
片尾曲响起。
一时间,场内有些沉默。不是冷场,而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感。
……真实得有点刺。一个男制片在观众席开口,这种静态镜头很少见,现在网剧都讲究节奏,没几个人敢把三十秒空镜拉这么满。
但正因为这么做,情绪一下子糊脸上了。另一个平台选角编导说,不骗你,我刚才想起我妈以前吃饭的样子。
内容层面肯定有讨论点。一个穿西装的男人忽然开口,嗓音低沉,但风险也很高。观众情绪要是带不起来,这剧就成了‘嫁人就错’的情绪垃圾桶,容易遭骂。
沈寒回了句:这个风险我们评估过,但编剧给得足够真,能撑住。比起套路,它起码能扎进人心。
那人点点头,没有反驳。
秦婉坐在座位里,没有说话。她不是不紧张,而是把每一句评价都刻进脑子里,不断分析、对照、拆解——不是为了讨好,而是为了让自己真正站稳。
散场时,她经过那位刚才发言的西装男,眼角余光扫到对方正低头接电话。他长得干净利落,眉骨立,眼神淡得像是习惯了冷场中观察。他注意到她的视线时,抬了抬头,朝她微微颔首。
她也点头致意,然后转身走开。
回家后,秦婉洗了个澡,打开电脑,重新拉开大纲页面,把今天收到的反馈一条条记下来。
那些肯定的、质疑的、含糊不清的,她都照单全收。
她知道,她真正的试炼才刚开始。
7
转眼到了剧组第一次全体筹备会那天。
秦婉站在沐封影业的小型会议厅前,提前十分钟到场,手里还拎着昨晚打印好的角色情绪发展图。
这是她第一次真正参与一个完整项目的落地环节。她不止是编剧之一,还是唯一一个参与全程的原作者。
会议桌上早已有几人围坐。副导演、摄影指导、剪辑统筹、平台代表,还有两个主演演员。她刚一落座,就听见有人小声议论:她就是原作者啊真人比我想象中淡很多诶。
她没回应,只是自顾自翻开资料夹,熟练地摆好结构表和场记本。这些都是沈寒特意叮嘱她准备的:你不一定要什么都做,但别人不做的你提前想到,就会被记住。
片刻后沈寒进来,招呼大家落座。开场是例行的内容确认和拍摄周期安排,流程不复杂,但极为紧凑。他们这部短剧全长十集,总计拍摄周期不到十五天,基本上每场戏都要精准卡点完成。
编剧部分我们这边结构没问题,只是第七集那场争吵戏需要再处理下。副导翻着分镜头表,那场戏是感情线的转折点,可对白略显平淡,能不能再‘掀’一点
所有人视线自然落在了秦婉身上。
她早有准备,指着资料夹里的一段改写稿:我昨晚试了几个版本,这一版删掉了女主后半段的哭戏,用更克制的方式处理。但男主那句‘你除了哭还能干什么’,我觉得可以保留。
摄影指导一挑眉:这句蛮狠的。
她才会真正爆。秦婉平静回答。
平台那位年轻负责人开口了,是她在沙龙上见过的那个西装男,此时身着便装,但气场不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