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这一事件反映了秦始皇对儒学的压制。焚书的范围主要针对《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民间私藏的《诗》《书》等书籍,这些书籍被限期收缴并烧毁。同时,私下谈论《诗》《书》的人均被处死,禁止民间私学。这一政策导致了大量儒家经典的流失,对儒学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坑儒事件:秦始皇将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四百六十人坑于咸阳,这一行为被视为对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然而,关于坑儒的真实性,历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史记》中的记载可能有夸张的成分,实际事件的规模可能没有这么大。他们认为,秦始皇虽然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来统一思想和文字,但并非无差别地破坏文化。此外,对于坑儒的人数和具体情况,也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可能是后人的夸大其词。

    事件影响:尽管如此,焚书坑儒事件无疑给儒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不仅破坏了儒学的学术传承,还导致了儒家学者的大量死亡和流散。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对统一思想和文化的极端追求,但也暴露了其文化政策的粗暴和短视。秦朝的短暂统治也证明了这种政策的不可持续性,为后来汉朝的儒学复兴提供了历史教训。

    董仲舒新儒学的形成与儒学独尊

    时代背景: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发展一种积极的思想是及其重要的。

    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不仅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核心思想,还吸收了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理论精华,形成了适应统一中央集权国家需要的新儒学体系。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等著作中,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理论,将儒学与宇宙自然规律相结合,强调君权神授,为汉武帝时期的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支持。

    data-faype=pay_tag>

    主要观点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董仲舒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他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强调思想的统一对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认为君王的统治是由于天命,为君王行使权威提供了合法依据。同时,他又强调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的滥用。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体系: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并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这一伦理道德体系成为汉代社会秩序的基石,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限田、薄敛、省役的仁政思想: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问题,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塞兼并之路,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等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对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具有进步意义。

    儒学独尊的影响: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儒学被确立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儒家学者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儒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对社会各个阶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学的独尊地位确立后,儒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初步发展简介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初步发展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