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凌云志也能工作赚钱?
但是她也没拦着,因为手头的确是太拮据了。凌云志要是真有这份自立自强的心意,那自己也坐在家里,做几天省心省事的清闲主妇。
等到李同志走了,小海棠问凌云志:“真去安县啊?”
凌云志倒是挺高兴:“反正房东太太不肯让我们续租了,与其在天津花钱找房,不如去安县看看情况。李同志不是说了吗?那里会有宿舍给我们住。反正你我没有牵挂,去哪里都容易,如果安县不好,大不了回来就是!”
小海棠皱着眉毛,心里总有些不托底,可是也没有阻拦。凌云志说的没错——如果不好,回来也容易得很。
第三十一章
在一九五零年的十月,凌云志拿着李同志写出来的介绍信,和小海棠退掉房子,本着郊游的心态登上火车,跑去了安县。
安县说是县城,可是在新建工厂的带动下,处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好光景。中学校舍已然盖起来了,是一排整整齐齐的砖瓦房子,后边带着广阔操场。工人源源不断地被调集过来,县城一天比一天更热闹,中学校园里的半大孩子们,更是已经达到了一百人之多。
凌云志顺顺利利地进入中学,也无需经过考验,直接就拿着课本进了教室。粉笔、黑板、讲台、课桌……都让他感到既新鲜又兴奋。紧张之极地喊了一声上课,他斜眼向窗口瞟去,看到小海棠正站在外面向内张望。
小海棠新近剪了齐耳短发,又穿了一身新缝制的列宁装。列宁装乍一看有点像军服,双排扣扎腰带,衣裳要是熨挺拔了,看起来会英气勃勃,可是如果料子柔软带上皱褶,那就落魄得没法瞧了。自从新中国成立,许多衣裳就不兴再穿了,譬如各色西装,譬如摩登旗袍——当然,穿了也不算犯法,但总像是有违潮流,不够“革命”。
小海棠不懂得什么革命不革命的,只是好新鲜,看着别人穿,自己就也要做上一套。凌云志其实很看不上这种打扮,感觉男不男女不女,不过太太实在美丽,怎样穿戴都能入目。
当着下面这帮学生的面,凌云志收回目光,脸上红红的,不好意思和太太对视。
小海棠在校园里逛了一圈,因见凌云志在讲台上踱来踱去,说个不休,仿佛
是很有些学问在胸中,便放下心来,回家做饭去了。
教师宿舍也是一排平房,前面没有院子,开门略走两步就能上街。凌云志因为带着太太,所以得到靠边两间房屋。说是两间,其实是一间大,一间小。大屋子担负了客厅卧室书房等等一切职责,小屋子如同鸟笼,砌了个炉子权充厨房。好在两间屋子各有窗户,倒还明亮透气。
铲了厨房屋角的一点碎煤送入炉中,小海棠点火煮饭。今日是凌云志第一天上班,与众不同,所以在饭熟之后,还要格外加餐,炒了一盘里脊,一盘鸡蛋,一盘豆芽,再加上一样热汤。
煎炒烹炸的忙碌良久,小海棠总算是把饭菜端到了屋中桌上。拎着水桶走出去,在宿舍前方的公共水龙头下接了一大桶水,她摇摇晃晃地一边往回走,一边心中苦笑,暗想这日子过得又走起了下坡路,看来自己天生是劳碌命,享不久福的。
她倒水刷净了锅,又把厨房收拾干净,心中忽而想起了天津那幽静的小四合院,忽而又想起了重庆那满园玫瑰的山中别墅。至于更早一些的,比如战前租界内的凌公馆,回忆起来宛如一梦,倒是并不思念。
说起重庆,免不了又要提起关孟纲。小海棠的心思从关孟纲身上轻轻地掠过去,端起大锅走出房门,她把脏水泼到了门前土路上。
宿舍和学校,都位于新兴的厂区里面,距离并不遥远。小海棠锁了房门,走去学校迎接凌云志下课。两人在校门口手挽着手往回走,凌云志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