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63章
非将皆出于此?”

    就在刘禅这对军校的期待之语刚刚出口之际,诸葛大大等人却是敏锐的从其‘全军’两字当中听出了其它的意思。

    “呵呵,加上先前收编的魏军,如今我汉军战兵已达七十余万。即便重新整编过后,至少也需要保持四十万左右战兵,方能确保国家之稳定。单这区区一所帝国军校所育之人,又岂能尽够用?”

    听到诸葛大大等人的询问,刘禅却是面带微笑的摇了摇头。

    “那陛下是打算……”

    原本只是想确定刘禅是否打算以后用‘军校生’替换军中所有将校的众人,在听到刘禅这‘区区’之论后,却是不由得心中咯噔一声。

    “呵呵,正所谓文武之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除开启蒙之社学外,如今我大汉文人有州、郡、县三级学堂。既然文人有学堂,那这武人之学校自然也必不可少……”

    听到诸葛大大等人询问,同样听出了他们担忧之意的刘禅,却是并未直接回复,而是拿出了他当年做荆州牧时,所确立的三级学堂制度做起了回复。

    “呃,这……”

    对于刘禅所给出的这个回复,诸葛大大等人也是不禁有些不知做何回答了。

    毕竟相比于目前只不过才一所的军校,大汉如今已经建好和在建的州府县学堂,在数量上的差距可不是以道里能计的

    然而,数量归数量。如今这规模达到了一座中型城池大小的军校一出,这影响力,就是十座、百座州、郡、县学他也赶不上啊!

    更何况,听刘禅的意思,说不定这这军校的州、郡、县三级学堂也得办起来。

    “陛下所言甚是!只是马上打天下,却不可马上治天下!陛下既言文武并重,那这文教之事自然亦不可放松。臣等请陛下重开太学,以昌我大汉之文教!”

    都是这个时代的顶级谋士,只片刻之后,眼看刘禅还有要大办军校的意思,相视一顾之后,诸葛大大与庞统、法正、陆逊等人却是再次趁机提出了重新恢复太学的进谏。

    第453章

    “重开太学么?”

    面对诸葛大大等人这见缝插针的重开太学的建议,摸了摸光溜溜的下巴,刘禅却是不禁有些犹豫了起来。

    太学,又名大学、辟雍、成均、上痒等。其名始于西周,天子与诸侯均设之。

    只不过虽然上古就有太学,但与布政、祭祀、学习各种活动搅和到一块儿的太学,显然不具备教育的专业性与系统性,只能说是太学的萌芽而已。

    真正让太学成为系统性、专业性的学校,那还得等到大汉孝武帝之时呢!

    元朔五年,采用董促舒‘天人三策’里‘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在下之士’的建议,孝武帝于京师长安设太学。

    从武帝开设太学至新莽,太学教授的科目及学生人数逐渐增多。其开设了《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等诸多课程。其学生人数,更是有最初的五十人发展到了王莽时的万余人。

    而到了‘东汉’之时,光武帝更是戎马未歇,便于建武五年在洛阳开阳门外重建太学。到了顺帝之时,太学生已是发展到了数万人。

    然而,这些在诸葛大大等这个时代之人看来,这代表着大汉文教昌盛的事情,于刘禅而言,却又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而这原因嘛,除了因为自孝武帝开设太学起,太学中的师生那都享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外,最为重要的便是来自后世的他,对‘古代’文人固有的‘空谈虚言’印象。

    没办法,谁叫华夏自古以来的教育,都是‘重文轻理’呢!就连这代表着国家最高学府的太学,所教授的东西在他看也不过是些寻章摘句的腐朽玩意儿而已。

    因此,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三国我为刘禅霄汉永灿简介 >三国我为刘禅霄汉永灿目录 > 第16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