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五。
现在这个编辑就是那时找上门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宜敏觉得她很有想法,也很有远见,加上被对方三顾茅庐的精神打动,所以一口气签了十年的约。
那之后,宜敏的作品都交给这位编辑修改、出版、发售。
然而想象中更进一步的愿望却并没有实现,相反,那之后,宜敏就好像进入了创作瓶颈期。
构思一直被否,说不贴合市场,没有卖点;好不容易构思ok了,大纲也弄出来了,她跃跃欲试准备动笔,编辑一个电话过来,说她大纲不行,要改。
等按照编辑的建议改完大纲,宜敏却再也没有动笔的冲动了。
对此,她自已也很苦恼。
是灵感枯竭了吗?
明明她脑子里有很多故事、很多构思、很多想法。
是心有余,力不足,动笔艰难吗?
但她每天都保持着写作的习惯,十年间,累积下来的文字也有近百万了,但都是被编辑否定的构思,她当练笔写出来玩的。
没有对外发行,除了苏晋兴,甚至没给其他人看过。
要说这十年,一点产出没有,那也不是。
按照编辑的要求,她写了一本校园青春文学,据说是出版公司想帮她推影视版权,刚好那段时间青春校园题材的电视剧爆火。
但这并不是宜敏擅长的类型,所以她写得非常不顺,磕磕绊绊,足足用了两年时间才写完。
等正式出版发售,又过去一年,而那时的影视风向早就变了。
青春题材成了烂大街的“无病呻吟文学”。
宜敏因此被骂得很惨。
老读者说她“谄媚市场,自食其果”,书评人批判她“鼓吹早恋,价值观有问题”。
网友更是嘴不留情,说她江郎才尽,恋爱脑上头,好好的悬疑惊悚不写了,去写青春文学。
更有人阴谋论说她卖笔名,皮下早就换人了。
那段时间,宜敏差点抑郁。
幸好有丈夫女儿的陪伴,才让她慢慢走出阴霾,但从那之后,她就不再上网,连手机都是用的老人机。
十年,一本青春校园,除此之外,宜敏再无新作。
“哎呀,不说这些了,油条好吃吗?”
“好吃,还是以前的味道。”
苏雨眠看着母亲的脸,欲言又止,但最后还是什么都没说,“就是豆浆有点烫。”
“是吗?那再晾一晾。”
……
临近除夕,小城平静的生活也添了几分喜庆。
大街两旁挂上了灯笼,路边的行道树也牵了彩灯。